第113章 本家间的较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方面是为王凤办事。

    谷永上书,刘骜觉得言之成理,释放陈汤,削其爵位,贬为普通士兵。陈汤起于贫寒,经过封侯高峰,现在复归平民,他的生命走了一个圆圈。然而天生陈汤必有用,侯爵失去必复来。陈汤被释放不久,西域都护段会宗发书告急,说都护被乌孙国军队围困,奏请征调西域诸国军队和驻扎在敦煌的汉军。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乌孙国内诸王发生争执,段会宗履行职责,前往平息。平息后,段会宗前脚刚走,乌孙国又起内乱。段会宗大怒,返身干涉,言语有失,得罪乌孙国。乌孙国见段会宗无能,齐心合力,一致对外,合击段会宗。段会宗不能当机立断,坐失良机,深陷重围,才发书告急。

    陈汤是西域的苍鹰,西域有事是他崛起的大好时机。王凤瞄准时机,建议起用陈汤。火烧眉毛,刘骜才知道陈汤的厉害。陈汤淡然从容地对刘骜说,不用担心,不出五天,一定会传来解围的消息。陈汤在西域待了很长的时间,知道汉朝的军事实力,更知道乌孙国的实力。陈汤说,乌孙国不堪一击,一个汉军能抵挡五个乌孙兵,乌孙国军事装备比汉朝的落后一大截。身为将军,陈汤知道兵贵神速。他说,如果从中原发兵,路途遥远,耗费时日,大军还没到,战争就打完了。刘骜接受陈汤的建议,不从中原发兵,就近调遣。果然,静等五日后,段会宗奏疏传到,说兵围已解。陈汤不负王凤厚望,料兵如神。王凤趁热打铁,建议重新起用陈汤,刘骜封陈汤为从事中郎。从事中郎相当于军事统帅部军师,大汉军事部署,陈汤说了算。

    双手扶植陈汤,王凤的一双眼睛却恶狠狠地盯着匡衡。匡衡身居高位,招致很多双恶毒的眼睛。匡衡见不得别人穿歪鞋,可他自己的脚也不正,将鞋给穿歪了。匡衡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国家四百顷土地,理应被罢免。匡衡为人师表,行事却糊涂至此,伤害国家利益,刘骜只得公事公办。

    本家之间的较量

    “丞相之位就该由我来做!”王凤想得咬牙切齿。可是匡衡毕竟是刘骜的老师,这真叫人头疼。

    由于阅历极浅,刘骜什么事都要咨询老师匡衡,大多数都听取匡衡的建议。匡衡不傻,他深知自己是王凤的眼中钉。同时,为了王家大业,王凤必须逼聪明人匡衡让路。然而匡衡主动辞退后,王凤又遇上一个更厉害的对手——外戚王商。

    同为外戚,但王凤是现在皇帝的外戚,王商是昔日皇帝的外戚。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今属河北)人。汉宣帝刘询称帝后,怀念死去的老母亲,寻找外戚,找到两个舅舅,分别是王无敌和王武。王武死后,王商继承爵位。王商轻财好义,广交豪杰,慷慨豪迈,声名远播。王武死后,王商只要爵位,将继承的财产全部散给其他兄弟。王商此举,满朝公卿极为赞赏,向刘奭举荐。刘奭欣赏王商轻财好义,封光禄大夫,兼任右将军一职。

    当初刘奭想废刘骜,王商极力劝阻,对刘骜有过恩情。于是,匡衡被贬后,刘骜就提拔王商担当丞相一职。王商是元老级人物,轻视王凤这种后生小子,认为王凤只是跳梁小丑一个。王凤当大司马,王商当丞相,两人相见便是冤家路窄。王商是火炮,只要心里不舒服,就要张嘴批评,甚至公开批评王凤,说对方太过专权。

    对于王商,王凤不敢乱说。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黄河连续四十多天的大雨泛滥。长安城谣言四起,说长安将要被淹没。朝臣听说后,十分惊恐。刘骜无能,惊恐很自然;王凤强人一个,也害怕。刘骜召集朝臣商议对策,王凤建议皇帝和皇后先登船逃命,然后再救其他人。朝臣被吓傻了,大脑失灵,都同意王凤。

    众人惶急纷乱,王商淡定从容,告诉刘骜不必惊慌。王商说,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长安被淹的事,即使政府最昏庸无道也没发生。王商指出,传说长安将要被淹的话一定是谣言,不能相信。如果听信谣言,让百姓登城避灾,长安人多,必然骚乱,无法预料后果。刘骜派人查探,证实长安将要被淹的话确是讹传。面临大事,王凤慌慌张张,毫无大司马的风范。王商淡定从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朝臣深深佩服。

    其实,王商认为王凤是后生小子,是有原因的。美男子王商,身高八尺,容貌非凡,很有人格魅力。匈奴单于来朝,在大街上见到王商,啧啧称奇,万分拜服。面对容貌超常,身躯伟岸,智谋过人的王商,王凤只能低头自认跳梁小丑。王商是老江湖,面对大事不慌不乱,很厉害。可惜,他太顽固,不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无论多么厉害,做人都不能狂妄,否则没有好下场,王商偏不相信。王商当上丞相不久,琅玡郡大面积受灾,庄稼颗粒无收。古人总将天灾的原因说成人祸,王商也不例外,决定追究郡守的责任。琅玡郡守是王凤的姻亲,王凤代为求情。王商不理,严格按照程序,将郡守办理了。王凤正在发展势力,王商横插一刀,王凤决定以牙还牙。他找好帮手,写好奏疏,大举向王商发难。王凤告王商五条大罪,第一,滥用职权,打击忠良,飞扬跋扈,居心叵测;第二,奸淫妇女,连王商父亲最亲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