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分配模式(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尽管料器葡萄的生产是一个需要十几道工序,很缓慢,很精细的过程。

    但东花市街道的生产社毕竟已经把摊子撑起来了,还成功出品了一批合格的产品。

    这就说明生产已经上了轨道。

    那么宁卫民作为生产社的实际出资人,以及买断了所有产品的唯一客户。

    要求生产社的职工们临时加加班,用现成的东西赶出两个急用的产品来救场,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更何况凭借初战告捷的市场反应,宁卫民对高端工艺品的市场前景愈发看好。

    在要求生产社职工们加班的同时,他还底气十足的宣称会继续支持街道招工扩大生产规模。

    并且还给当下每个职工按正式工和学徒的区别发了二十元、十元不等的奖金,以作鼓励。

    于是乎,生产社的职工们就更无怨言了。

    反而被他煽乎的热血澎湃,斗志昂扬。

    无不认为来自外企的新后台果然财大气粗,资金雄厚。

    生产社应该不会重蹈覆辙,轻易倒下了。

    所以英国夫妇的问题还真不是什么紧要的问题,小魏和小孟的工作纰漏,很容易就被弥补上了。

    真正的问题,反倒是一鸣惊人的料器和仿生瓷的丰厚利润上,宁卫民应当如何面对新的局面,协调与均衡各方各面利益需求。

    不用怀疑,首先明确的一点是,懂得利益与人分享是一个商人必须具有的素质。

    要知道,商场里有一个“811”的利益分配的原则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是商场中,大多数人已经达成共识,都比较认可的一种分配模式。

    这个分配原则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说如果一个商人赚了十元钱,就要有八元钱分给关系户。

    然后一元钱分配给身边掌握机密的幕僚们。

    最后剩余的一元钱才能装入自己的口袋。

    看似不公平,但其实很公平,因为这些钱都是用来培养生意场上的利益同盟的。

    一个商人也只有利益同盟足够强大,才能保障他心无旁骛,顺风顺水的赚钱,遇难呈祥。

    否则他的事业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很容易败落得无影无踪。

    说透了就是一句话,生意的利益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平衡。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说“吃亏是福”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心里话,其实宁卫民一点都不排斥别人沾他的光。

    只有财散,人才能聚,人聚了,财才能再来更多。

    这才最理想的商业运转方式,能细水长流的良性的循环。

    不过蛋糕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基于实用性的原则。

    给谁不给谁,给谁多些给谁少些,就成了一个带有技术含量的选择题。

    给的对象要是不对,于自己事业毫无帮助,或者帮助不大。

    那属于智商欠费,白白吃亏。

    分配方式如果不合适,又是情商不过关。

    不但没法取悦合作伙伴,让人家承情。

    反倒还会起反效果,大大的得罪人呢。

    至于眼下这件事该怎么去做。

    毫无疑问,找上门来跟宁卫民开口的刘主任,他的要求肯定是要优先要满足的。

    这不但是因为天坛园方是宁卫民深度合作伙伴,彼此的利益牵扯太深了。

    宁卫民想办任何事儿,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需要天坛园方的鼎力支持。

    更为关键的是,其实宁卫民本身也早就惦记着,能借助天坛公园的零售渠道,把自己独家的工艺品卖遍整个园区呢。

    而不是像如今这样,他仅仅守着一隅之地,坐等外国人溜达到这儿自投罗网。

    其实宁卫民之所以一直都没开口,除了忙饭庄的事儿以外,也是在等一个合适机会。

    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嘛。

    他原本是想着饭庄办成了,其他的事儿再慢慢的一步步的来,也不算晚。

    没想到刘主任居然能早于他的盘算,主动自己开口。

    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水到渠成,再好不过的机会。

    俗话说,上赶着不是买卖嘛。

    既然大老刘是有求于他,那么提条件的主动权,也就充分掌握在他的手里了。

    哪怕大老刘展现出的是一种强硬态度,是有点粗暴无理的,让人不愉快的。

    可鉴于此人是一个身有江湖习气的粗人,是心里藏不住事儿的直筒子脾气。

    越是如此,反而越发显示出他急于求成的心理,色厉内荏的本质。

    宁卫民一眼就能看穿,当然也就很容易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甚至能让大老刘欠下自己一份大大的人情。

    总而言之,能与借助天坛公园的零售渠道销售自己的商品,确实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大好事。

    甚至可以说,宁卫民得到的好处,还要更大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