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三章 做公益(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益性质的,类似于小小图书馆的读书机构。

    而且他还不满足只开这么一家,打算走连锁店的模式。

    初步决定,至少两三年内,在京城的八个区里每个区都开一家才行。

    如果今后有条件的话,他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向津门进发。

    之后还能承受的了,那也许就会开到沪海、花城,甚至开遍全国,也未可知。

    说白了,从此他在国内开办的惠文堂分号,就不打算再挣什么钱了,只要不赔太多就好。

    “每月一元钱,读遍所有书”,这就是他为公益性的惠文堂想出来的广告语。

    至于具体做法,就是对爱读书的人,以身份证号码或户口本做登记,然后收取十二元的押金。即可让该读者成为惠文堂的会员,随意从惠文堂书店现有图书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读物。

    何时归还悉听尊便,不过一次性最多只能同时借走五本书。

    而且发放的会员证有效期仅为一年。

    提前收取的十二元押金就相当于读者借阅的年费。

    会员证到期后,如果读者不再续费就自动作废,相当于有效期内一年中,每月收费一元。

    如果和公立的图书馆相比,宁卫民的书店,最大的优势是手续简单,押金也少。

    而且没有节假日,只要开业后,全年每天都有人值班,方便读者借还。

    还有他肯定会买一批比较热门的读物充斥书库的,绝不会像公立图书馆那样。

    里面的书目几乎和现实世界相差了十几年。

    恨不得还全是《金光大道》、《艳阳天》这样早已过时的小说呢。

    当然了,像这么干那肯定是要赔钱的。

    因为即便琉璃厂这家书店无需租金,开业后能拥有一千名会员,那一年下来也就收取一万两千元而已。

    这点钱勉强也够给职工开支的吧,连水电费都得另外想辙,就别谈增补读物的费用了。

    那么没办法,宁卫民还是得额外在店里卖点茶水、咖啡、糕点、文具,还有那些工艺品什么的来补贴主业才行。

    不过,这些东西的价格和档次肯定就要接地气的那种了。

    顶多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赚几个小钱儿罢了。

    但话说回来了,宁卫民毕竟不是普通人。

    由他来开办这样的公益性读书机构,比起旁人还是有莫大优势的,起码能他在成本上就会省很多。

    为什么呢?

    因为其一,他过去一直为皮尔卡顿公司和天坛公园策划的活动。

    特别是夏季书展,这让他跟许多的出版社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他如果有需要的话,无论哪个出版社肯定会以最低的折扣把库存书给他。

    真要是滞销好几年的,弄不好为了清库,卖个人情,还白送他了。

    还有其二,孙五福是替他游街串巷收旧货的,这么多年来给他收上来的旧货不老少,数以万计。

    然而旧书、旧报、旧杂志、旧照片和旧图片,更多。

    这些东西卖出去一部分,但剩下的也足足有两间房,起码两万册书籍呢。

    原本宁卫民过去是打算在南神厨办个图书馆的,后来南神厨用于为西游记剧组筹钱,办展览了。

    这批书册就没派上用场,现在可好,足够宁卫民支撑起两三家连锁店的。

    这么说吧,别人要开这么一家书店,成本要是有四五万块的话,那对于宁卫民就是四五千足够了。

    无论桌椅板凳,还是书架、家具、灯具全都包括在内

    你说他到底有多么的合适呢。

    至于最后说到让宁卫民头疼的事,那就只有一个。

    这样的店铺虽然不挣钱,但却是积德的事儿,对于京城的老百姓很重要。

    赔钱事小,但万万不能干走偏了,那就好事变坏事了。

    所以宁卫民可不敢再随便交给别人管了。

    他必须得找到一个有能力,值得托付,能不走样按他的计划把书店发展壮大的人才行。

    想来想去,还真没别人了,张士慧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俩人不但有着共同利益的买卖,而且张士慧作为他的代理人,替他管着斋宫。

    如今也负责组织活动和媒体联系。

    所以他只能再找张士慧帮忙,替他再扛一件事。

    张士慧倒是也痛快,对宁卫民突然间又他找了这么个赔钱的买卖。

    虽然无比惊讶,说是被吓了一大跳也不为过。

    但如今的他也非昔日可比了,跟着宁卫民赚到手的钱已经花不完了。

    这让他反而对于宁卫民如此信任自己感到很熨帖。

    何况他也同样认为这件事是善举,觉得就像上次给街道捐厕所那件事一样,值得去做,应该去做。

    唯一让他有所顾虑的就是宁卫民制订的规则似乎有漏洞——万一最后一个月,有人借书不还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