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电视生产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工厂搬迁的形式到大陆投资,不但可以省去一大笔“汇率差”,还可以凭借“高新技术产业”享受低息贷款、土地政策优惠!

    一举三得!

    什么?你说这电视机厂不是高新技术产业?

    先不先进还不是人说的算?

    咱就是说,你敢百分百肯定咱这40年代老古董就没有......哪怕一丁点儿先进之处?

    不敢肯定?

    那凭什么说咱这技术不先进?

    ......

    厂里面只有十几个工人了,维持着厂里的基本运作,当然也没什么运作的,三条电视产线,一年几千台电视的产量,这点产量,一年也不开机几次,开机就是亏钱。

    以京城东风电视机厂为例,其“昆仑”牌 b3110 型 12 寸黑白电视机生产线班产 400 台以上,按一天一个班次计算,日产量在 400 台左右;若按一天两个班次计算,日产量能达到 800 台左右。

    由此,便可以看出双星这个曾经香江名牌如今的处境。

    事实也正是如此,空荡荡的厂区像是废弃的学校,院子里到是干干净净,只有林立的几排红砖大厂房仿佛能看到昔日的辉煌余晖。

    他首先注意到的两条九成新的生产线,看起来是买回来之后就真的没怎么用,维护的也不错,没有任何老化的痕迹,工人还展示了其能正常运行,就连最老的40年代的老古董都能生产,不过生产出来没人要罢了。

    陈泽事先已经了解到,这两条设备是许家1972年从美国进口的,花了600万美元,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黑白电视生产线。

    即便如此,放到科技落后的大陆,依旧是较为先进的技术,能碾压市场上百分之七十的电视厂。

    可惜许家人无心经营电视厂,否则凭借年产数十万台的生产线,将电视“走海路”卖到大陆,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当然,香江材料,人工成本高,大厂可能反而干不过九龙城寨中小作坊中的山寨货。

    不论真相如何,是不清楚,还是无心于此,事实是在大陆一票难求的时代,许家双星电视厂的生产线竟然放在厂房吃灰。

    不知道许家人是怎么想的!

    许晟睿看陈泽对生产线好奇,于是介绍道。

    “这里是生产车间,两条新的生产线是72年从美国花引进的,当时花了好大一笔钱,不过现在不值钱了。”

    这些其实陈泽之前中介公司已经调查清楚了。

    当然,他的要求是一家电视机厂,目的十分明确,只是不知道许家这边怎么就误认为他主要是来买地的。

    可能确实是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火热,买家主要都是买地的,才让对方产生了这种误会。

    陈泽也就干脆装作是来买地的,先试探试探对方的想法。

    “这边是组装车间,空间也挺大,以前最多的时候,这里有四十多名工人。”

    陈泽看了看狭小的组装车间,不知道当初四十多名工人是如何挤在这里正常工作的。

    “这里是换衣间......”许晟睿简单介绍了厂区的主要构成。

    ......

    “整个厂区大约15万尺,在这片老工业区是很少见。”

    “香江的人口越来越多,自从北边放开以后,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偷渡到香江。”

    许晟睿开始向陈泽推销土地。

    确实没说错,1980年1月至8月,广东发生偷渡外逃143,134人次,逃出36,673人。

    而这只是官方数据,真实数据肯定比这个多。

    “港九就那么大的地方,哪里能够容下那么多人,新界是要开发是迟早的事。”

    陈泽不知可否地笑了笑,许晟睿见状继续说道:

    “市区的地已经卖到三万一平,买了肯定不会亏,要知道五九年也才一百多元一平,买到即是赚到啦!”

    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为.03元、.06元、.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许先生说笑了,港九开发是由港英政府和英资牵头,新界开发还只是没有头的事情。”

    港九和新界不一样,香江岛,九龙岛土地多为英资和殖民政府所有,炒高地价可以让英资和大英政府获利套现,而新界靠近大陆,居住的多是客家人,团结排外,他们拥有了新界绝大多数土地,开发这里的土地,对港英政府资本没有什么好处。

    “陈生别这么说,要知道今年港岛九龙的地价只涨涨了12.5%,17.5%,而新界却涨了22.5%,说明地产还是很看好新界发展的。”

    “许先生,你我都知道,新界能涨这么多只是因为新界的土地便宜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