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英街(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放心啦,我本钱都在你手里,怎么会跑,等到晚上闭市,也要把你等出来的!”

    ......

    陈泽掂了掂手中厚厚一沓的钱,约么有四五千。

    “还挺有钱!本钱扎得不少!”

    几分钟前,他本来要进里面的,但却被人拦住,对方看到他的通行证后,二话不说便将一沓钱递给他,吩咐他帮忙代购,并且承诺出来之后会给他一笔钱。

    第一次做代购,陈泽也觉得很新奇。

    ......

    “站住!”

    “同志,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

    关口,陈泽刚靠近境界,便被两个着绿色军装,背上挎枪的人拦下。

    一人进行盘问,一人查看证件,分工明确。

    “你口音不像本地的,是哪里的?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来这里?”

    “京城的。”

    “京城来的?这么远来这里干什么?”

    “出差公干,过来看看,来这里的外地人不多吗?”

    陈泽倒是不紧张,先是将自己的特许通行证递给守卫,随后又递了根烟,还问起对方问题。

    盘问陈泽的守卫没有接,严厉地瞪了眼陈泽。

    反倒是一旁查验证件的另一名守卫主动上前接了烟,回答了陈泽的问题。

    “这里开放时间短,放出来的名额有限,其中以本省人居多,所以碰到外地的,都会多问上几句。”

    “好了,同志,你的身份没有问题,可以进去了。”

    “谢谢同志,辛苦了!”

    “不辛苦!”

    看着远去的身影。

    原本盘问的守卫看着自己同事,一脸不解,不明白为什么就直接放进去了。

    意思很明显是在问:‘怎么就这么放进去了?’

    一旁的稍长的同事深深吸了一口烟,烟气渐渐从齿间飘出,而后对着着疑惑地同事,淡淡吐出三个字:

    “介绍信!”

    “介绍信怎么了?”同事依旧一脸不解,不明白介绍信有什么特别的。

    “部委的章!”

    说完这句话,年长些的守卫抽着烟,不再言语。

    原本追问的守卫,也变得沉默不语,不再追问。

    不畏权威的终究是少数,不畏权威某种程度也可以被解读为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两千多年前,在绿柳细营门口,有一个不畏权威的小兵,拦下汉文帝车驾,事后汉文帝对这名小兵大加赞赏,称其严明纪律、忠诚职守,可堪大用。

    可现实是,如果那名小兵不叫周亚夫,他的父亲不叫周勃,可能就又是另一个故事。

    ......

    陈泽不知道自己的一个介绍信给了两人这么多遐想,他只是出门急,找姐夫弄了一个,还真没有狐假虎威的意思。

    不过,这无形中确实倒是给他省了不少事。

    如果一个后世之人,抱着朝圣的心思,进入中英街,想要窥探这个让无数人发家致富的源点,那么——

    他会大失所望。

    从一个后世之人的角度出发,里面的商品甚至不如一家商超货柜丰富。

    街道上,两边店铺林立,各种日用百货摆满了货架,从锅碗瓢盆到毛巾牙刷,种类繁多。

    香江的暖水瓶,外壳绘有鲜艳的图案,结实耐用,深受居民喜爱。

    布料是热门商品之一,色彩斑斓的花布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吸引着主妇们的目光。

    写着繁体字的港版保健药品蜈蚣丸、保济丸、正露丸、脑活素,也被摆到货架,买的人还不少。

    钟表、首饰、箱包、服装,雨伞、味精、尼龙布、肥皂等日用品,街道上,人们或提着大包小包的商品,或驻足观望。

    街上售卖的多是布匹、服饰、雨伞、香皂、牙刷、牙膏、味精等日用品为主。

    如果陈泽前世多有了解,便知道整个八十年代,从售卖商品的角度,中英街的发展一共有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售卖的中心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是八十年代初期,管控比较严格,对数量有严格限制,这一时期,以售卖香江的轻工业制品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八十年代中期,主要售卖霓虹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电视,电子手表......

    第三阶段,便是八十年代后期,其中携带更方便,利润更大的黄金是成为贸易主题,历史上,1988年5月到10月,仅仅五个月,整条街便卖出五吨黄金,价值超6.5亿港元,“钱要用麻袋装着去存银行”。

    巅峰时期,金银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中英街金铺有89家之多,中英街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

    “哦吼,这里竟然还有这个?”

    陈泽看着一双双黑黑的,长长的的东西,面露惊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