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李爱国发财记(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始转型为正规的进出口贸易商,而另一些则因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逐渐衰落。

    回到一九八零年,这个时间段的倒爷其实并不多,倒不是说这时候的政策有多么严格,而是说八零年的货源不好找。

    陈泽能一次南下便找到陈威这样的大供货商,是有多年积累的人脉发挥作用,有朋友介绍才一次便找到的。

    而其他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想要拿货,要么去中英街被割一刀;要么多试几次,幸运的可能会搭上一条南方人的线,拿到加了好几手价的货源,运回京城也有赚头。

    比如说王朔哥哥的铁瓷,早年经常去南方出差,路子比较熟,有时候在中英街拿货,有时候在当地熟人手里拿货,但无论怎样,底价肯定是要比陈泽的拿货价要高的,这也是为何王朔自从上次从陈泽这里拿过一次货之后,经常过来的原因,因为即使是他,从哥哥铁瓷那里拿到的货,价格也不低。

    王朔选择来陈泽这里拿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另一边的货源并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断货,小倒爷们在拿不到货的时候,就会从南方带一些服装之类的回来,做到不空手而归。

    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晚上,西单街上到处都是摆地摊,卖服装的。

    不过,相对手表,电视,磁带等产品,服装虽然也受欢迎,但因为竞争大,相对并不好卖。

    总之,在1980年当小倒爷,并不是一个风口上的行业。

    其中充满了风险,说不准哪天被人举报,罚款并关上一阵子;又说不定拎着两个大箱子,上了火车,途中货被没收,缝在内裤里的钱也被小偷偷走。

    还有更大的可能是连货都拿不到的。

    像王朔哥哥铁瓷那种能从当地人手中拿到货的,已经是超过大多数同行的存在的了。

    粤省人比较外派,尤其是做民间贸易的那批,更是尤其排外,就像他们有自己的出货渠道,外地人贸然搭线,大概率会血本无归。

    因此,陈泽手中的货放在整个京城虽然不算多,但却是相当紧俏。

    当然,陈泽做事比较谨慎,散货从来不用外人,负责散货的都是手下的兄弟。

    外人想要拿货,只能从他们手下弟兄那里拿货,外人想要直接从他们手里拿货,是要经过四人同意的,四个人都同意才能拿货。

    这是为了以防万一,做个防火墙隔断。

    毕竟现在的形势还不是很明朗,忽左忽右的事情常常发生。

    这样做,一旦出事,手下的弟兄自己会把事情拦在自己身上,扛下一切,不会波及兄弟四个。

    南锣鼓巷,圆通寺后,四合院

    “李叔,我来进货了!”

    李爱国蹬着蓝色小三轮进了院子,看见太阳底下看书的李肖,热情地打招呼。

    李肖放下看不太懂的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

    “叫什么叔?不跟你说了吗?叫哥!”

    “我和李云我俩各论各的。”

    “李哥!”

    “哎!”

    “你小子卖的挺快的,这个月都第四次来进货了吧?”

    “第五次!”

    李爱国笑着摸了摸自己后脑勺。

    “这么拼!行,不愧是大学生,有脑子,还肯吃苦,早晚要发财!”

    李肖夸赞道,他对眼前的有礼貌的大学生十分赏识。

    他第一次见李爱国是李云领着过来的,当时这孩子腼腆的半天都挤不出来一句话,因为是水木大学的高材生,还是让他另眼相看,记住了这个孩子。

    原本觉得这个孩子这种性格不适合做生意,没想到他还是看走眼了,低估了人对钱的渴望。

    “这次拿多少货?你小子这段时间没少赚,应该攒了不少钱了吧?”

    “呵呵,没多少!”李爱国笑着搓了搓手。

    “你小子,财不露富嘛,李云教你的?不错,是得谨慎。不过在我这儿还装?你天天从我这儿拿货,你赚多少我能不知道?”

    “说吧!这次要多少,看在你师父面子上,我还给你订满格!”

    “五千!”

    李爱国伸出手掌,另一只手从怀里掏出一个沉重的布袋子。

    “哦吼!你小子可以啊,已经攒这么多了!”

    李肖是真没想到,才几个月时间,眼前的穷小子已经攒了半个万元户了。

    记得李云第一次带对方来的时候,还是李云自掏腰包垫了200块钱,帮他拿的货,这一转眼,已经攒了5000了。

    “你小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我这儿除了阿华,应该就属你赚得最多了。”

    “走吧,跟我进屋吧,我带你挑货。”

    李肖领着李爱国进了屋子,胳膊搭在李爱国肩膀上,颇示对晚辈亲近之意。

    “你小子怎么还这么瘦?挣这么多钱都干啥了?不好好买两斤肉补补?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吃啦,昨天才和同学去了东来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