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独处守住心 群处管住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孔子曰:“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与人相处,言辞当审慎,诸事勿言尽,更莫于背后妄议他人是非。

    独处之时,须自知自律,不放纵自我,不易为外界诱惑所扰,守得内心之安宁。

    人生于世,为人处世之理实则一言:

    1. 人前缄口,乃修养之体现。

    《圣经·箴言》中说:

    “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懂得闭嘴的人,那才叫一个聪明呢!

    我们认识一个人,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看起来不太会社交,可却特别受大家欢迎。

    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时间长了,才慢慢搞清楚其中的门道。他心里可清楚得很,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每次聚餐,都有人聊八卦,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可他从来都不掺和。

    别人跟他分享的秘密,他能一个字都不说出去。

    所以啊,遇到事儿了,同事们都喜欢把他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跟他倾诉自己的心事,就连家里的那些琐事、个人的感情问题,都愿意跟他讲。

    2.“不会说话的人抢着说,会说话的人想着说。”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我们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和别人打交道,但真正的人际交往高手都懂得:

    不动声色的倾听,在境界上远远高于自以为是的议论。

    钱锺书先生曾说:

    “那些在我们背后的窃窃私语,就像饭里的沙砾或者生鱼片没有剔干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语言,恰似一柄双刃剑,善用之,可使生活便捷;不善用,则会成为生活之困扰。

    社区居委会有位姚阿姨,其性热情,初至此处工作时,小区众人皆喜之,然时过境迁,众人皆渐疏远之。

    但凡经其手调解之家庭事务,次日必广传,乃至人尽皆知。

    前段时间,有一对夫妻发生争执。

    妻子见丈夫整日早出晚归,便怀疑丈夫有不忠之举,二人几番交流,未能达成共识,遂引发争吵,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社区居委会派遣姚阿姨前往调解,最终问题得以解决,然而这一家的丑事却在社区内迅速传播开来,且越传越变味。

    后来妻子察觉丈夫并未出轨,纯属自己多虑。

    但由于姚阿姨的介入,谣言已四处蔓延,丈夫纵然有口也难辩,全小区的人皆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

    此类事件屡次发生,众多人心生不满,居民们联合递交了一封举报信,致使她受到了处分。

    姚阿姨只怪自己,因为管不住嘴,丢了工作。

    于生活中,与人交往之际,言语须三思而后行。

    信口胡言,只会令自身陷于困窘之境,为人所鄙夷。

    聪慧之人,皆知群处时谨言慎行,不会肆意评判他人之优劣,亦深知“谣言止于智者”之理。

    学会缄默,乃是一种涵养,既不伤及他人,亦成全了自身之尊严。

    3.人后懂得慎独,是一种大智慧

    《活法》里面有一句话:

    “坚守原则,就是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着的良心,竭尽所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问心无愧。”

    慎独的人,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坚守内心的原则,不放纵,不逾矩。

    人这一辈子很长,那些最终能混得好、走得远的人,恰恰就是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能守住内心、不放纵自己。

    好友文姐,从小学习成绩不好,后来勉强考上专科,毕业后到了一家小公司上班。

    一晃眼,已过而立之年,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薪水不高的工作,还常常因为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老板批评。

    一开始文姐会在朋友群里吐槽,发发牢骚。

    后来,她突然“消失”了。

    朋友约她聚会,她总说自己在忙;

    朋友们在节假日组织去旅行,她选择一个人宅在家里。

    大家都狐疑,文姐怎么转性了。

    没成想,过了半年,她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考研分数和录取通知书。

    36岁的她,竟从几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顺利被浙江一所大学录取。

    一下子惊呆了众人。

    文姐的“消失”,其实是一直在利用零碎空闲的时间备考研究生。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研究生毕业之后,她顺利地跳槽到了一家大公司,做了主管,工资翻了三倍不止。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不被人所关注,不被人所认同。

    而这个阶段,恰恰是人的高速成长期。

    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不动声色地努力,那么这样的人,更不容易被外界所侵扰,也能更快实现自己的目标。

    4.独处,就是对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