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去找颜牧了(1/2)
静心经为道教经典。在《云笈七签》卷十七,有《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此书并见《道藏》太清部,经文约600余字,其经内容和现在流传的清静经(390余字)基本相同。为《 清静经》注解本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译文】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里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他没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道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呼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上天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受到人心的扰乱,而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熏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之劣马了。
如果能够永久地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清澄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ˋ声ˋ香ˋ味ˋ触ˋ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贪ˋ嗔ˋ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心ˋ形ˋ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显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ˋ形ˋ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即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个〔无〕字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长久的安静呢。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译文】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里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他没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道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呼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上天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受到人心的扰乱,而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熏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之劣马了。
如果能够永久地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清澄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ˋ声ˋ香ˋ味ˋ触ˋ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贪ˋ嗔ˋ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心ˋ形ˋ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显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ˋ形ˋ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即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个〔无〕字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长久的安静呢。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