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大汉不能再有丞相(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相反——这也是主公一贯挂在嘴边的。

    而曹贼今年来做的最大的逆举是什么无非就是构陷赵司徒,导致忠义元从老臣、含冤怀愤而亡。曹贼是二月份陷害的赵司徒,随后就废黜三公旧制、让马腾上表劝天子封他为丞相。

    随后,四五月间,主公和益德便先后与夏侯渊、曹贼血战,迁延半年至今。可以说,我军今年出兵前,虽没明示是为赵司徒之案而讨曹。但赵司徒案,绝对也算得上我军誓师时、提及的一条重要曹操罪状。

    现在曹贼完败了,我们要尽量占据大义名分,就该打出恢复大汉故制的旗号,强调曹贼废黜三公、独设丞相,乃是试图傀儡天子、蒙尘社稷的卑鄙无耻逆举。

    等这话放出去之后,主公就可上表倡议恢复三公,并且重新推举三公人选。另外,还可以点名几个在赵司徒案中罪恶比较明显的许都朝臣,比如侍中郗虑,比如尚书令荀彧,然后,主公为我军中文武表官时,可另表侍中、尚书令,和三公一样,在外‘遥领’。

    至于其他九卿,诸台尚书,只要没有明显阿附曹贼逆举的,我们便示人以宽,不要表举跟他们重合的官职。如今曹操心腹,其实也多是丞相府的诸多长史、司马、司直、曹掾、属吏,至于朝廷公卿,其实多半是充数员品而已,并无实权。所以只要表官时避开了那些被架空的公卿,也就不用担心怎么得罪人了。”

    鲁肃一番话洋洋洒洒,却也条理清晰,很快把诸葛瑾那朦胧模糊、没有操作性可言的思路,给具体落实了。

    他用来描述许都政治生态的那几句话,大家也都是很熟悉、很认可的。因为六年多前,陈琳为袁绍写檄文的时候,就提过了,鲁肃不过是引用。

    当时陈琳写的就是“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如今的公卿,大多是位高而无实权。

    而诸葛瑾也是着实被鲁肃的这番“细化落实”思路给惊到了,一时不知如何评价。

    主要是鲁肃的说法,跟他原本所知的历史,已经偏离得越来越远,让诸葛瑾居然有一种无力感:真要是这样发展下去,自己作为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将更快流失、失效。

    诸葛瑾不由有些冒冷汗,心中惶恐暗忖:“听子敬这番分析,等于是把曹操‘重设丞相’这个举动,彻底钉到了‘开历史倒车’的耻辱柱上,是权臣架空天子的逆举典范……

    我军真要是这么上表定性了,那将来岂不是再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脸等刘备重新统一天下,也没法再设置丞相职位了吧因为丞相这个职位的设置,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非常恶劣的象征意义。那将来二弟也当不了大汉丞相了,大汉三兴之后,可能就没有丞相了……”

    一想到这一点,诸葛瑾要说不觉得惶恐迷茫,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诸葛亮未来会当上丞相”,这个想法,在后世懂历史的人脑中,都属于最深入人心的t0级认知。

    但是,偏偏因为历史提前了那么多年,尤其汉中之战提前十一二年打,以至于把曹操在汉中之战前刚刚做下的那桩逆举,从“封公封王”,提前到了“重设丞相”。

    如此一来,“重设丞相”行径背负的历史骂名,注定要重得多,关键是没赶上好时候。

    这样想想,一切倒也顺理成章——历史上刘备彻底认定“朝廷被傀儡”时,曹操做了封公封王的坏事,所以后来诸葛亮掌握季汉的实权后,就坚决没有做这两样事情,诸葛亮最终也只是武乡侯。

    有些时候,己方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也是会被敌人留下的“历史记录”所塑造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二级混沌系统。

    郁闷迷茫了好久,诸葛瑾总算是接受了这个现实:罢了,官职,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其实关键是真正的权力结构,至于掌权的那个官,具体叫什么名字,重要么

    没有丞相,就仍然回去用司徒司空的名号,大不了实际上掌握的是丞相的权力就行。

    能够做事,能够把自己执政的理念推行下去,那才是关键。至于官职名称,不重要!

    他诸葛瑾是实打实做事的,二弟也是做事的。

    他们又不是历史穿越的主角,那些穿越要搞些越往后朝代才出现的官名,来显得主角“改革官制、推动历史进步”了,那不过是为了让读者更有代入感,降低大家的理解成本。有些则是为了回收历史名梗,或者满足集邮癖,好让那些历史写手多赚点钱。

    彻底想通这点后,诸葛瑾也就不纠结了。

    “子敬所言甚好!这个想法很有创见,之前倒是我一直灯下黑了。没错,主公一直强调,他毕生所行,‘每与操相反’,如今这一轮,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也同意,劝进表官时,把‘废黜三公、重设丞相’作为曹操的一项罪行来强调,然后我军就要‘复古、恢复大汉成法’。三公和尚书令、侍中,都可以直接表!

    对了,我原本还觉得,应该给主公表大司马、汉中王。如今看来,这大司马的职位,有必要么”

    诸葛瑾之所以思维惯性要上“大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