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巩固皇权(8/9)
命令群臣到天台朝见以前,先素食三天,洁身一天。他自比上天,不准群臣和他同样穿戴,常常穿配有丝带的衣服,戴通天冠,冠上有金制的蝉作为装饰品,看到侍臣的帽子上有金蝉和王公衣服上配有丝带,都叫他们去掉。不准别人有“天”“高”“上”“大”等字的称呼,官员的姓名中有以上字样,一律改掉。姓高的改为姓“姜”,九族中称高祖的改称“长祖”。
又下诏书命令在天台内的侍卫官吏,都须穿五色和红色、紫色、绿色衣服,以杂色为边缘装饰,名叫“品色衣”,遇到重大事情,可与公服轮换穿戴。命令宫廷内外有封号的妇人上朝时都要手持笏板,朝拜宗庙或天台时,都要像男人一样俯身跪拜。
宇文赟的这一切行为,我们可以说他狂妄自负,但不能简单认为他愚蠢可笑。宇文赟不过是在神化皇权而已,并不稀奇,他爹宇文邕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所有帝王都会做这种事。别说古代帝王,就是现在某些大企业家,他们成功后也会对外总结一些“伟大人格”“苦难经历”“高效管理”“贵人相助”等等经验,为什么?也是一种神化,表明自己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比同行业的人更加幸运而已。
神化自己,好处就是抬高门槛,人为划分阶层,杜绝凡夫俗子的非分之想:我是天选之人,你们没这个命,就别想了,都老实点。
权力的本质就在于折腾,不折腾,大家怎么知道我是老大呢?那些小领导总是喜欢整人,喜欢“与天斗与人斗”,更何况手握大权的皇帝?于是,宇文赟更加骄纵奢侈,妄自尊大,无所顾忌,国家的典章制度,随意改变,常常对臣子自称为天,饮食时用金、玉制成的食器,又命令天下的车辆用整块木材做车轮。禁止天下的妇女搽粉画眉,以后如果不是宫中的女子,都不准涂脂抹粉画眉毛。
宇文赟召集侍臣议论,只谈宫室的兴建变革,从不谈论政事。随意游戏,出入没有节制,有仪仗队随从,早出晚归,连陪伴侍奉的官员,都无法忍受。自公卿以下的官员,常常遭到刑杖的拷打;对人拷打时,以一百二十下为准,称为“天杖”,以后又增加到二百四十下。宫女和在宫中任职的女官也都这样,后、妃、嫔、御,虽然受到宠幸,也多被拷打背脊。于是内外都感到恐怖,人心惶惶,动摇不定,只求苟安幸免,失去了意志,恐惧到叠足而立不敢出气,直到他死去为止。
那我们难免有个疑问,同样是皇帝,同样是掌握最高皇权,为何宇文赟如此胡搞,宇文邕却显得英明神武?这就是硬币的两面:有自信、有能力的,那就大胆驾驭皇权,驾驭群臣;没能力、没自信的,那就神化、折腾。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和道德修养也没有直接关系,目的都是巩固皇权,用皇权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学毕业生宇文赟,从小在深宫长大,妥妥富二代,哪儿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宇文邕那样的能力呢?
正如职场上,有的人勤勤恳恳获得收入和地位,有的人工于心计步步高升,咱也不能说前者就光荣正确,后者就道德沦丧。不过是能力不同、方法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不违法的搞钱。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太上皇宇文赟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二月二十七日,北周任命越王宇文盛为太保,尉迟迥为大前疑,代王宇文达为大右弼。也就是说,“四辅”人员也不是固定的,经常在变动,取决于宇文赟本人。三十日,宇文赟下令将邺城的《石经》迁到洛阳,这是文化事业;同时诏令,河阳、幽、相、豫、亳、青、徐七州的总管,都受东京六府的管辖,这是行政管理。
三月二十七日,宇文赟回长安时,大张旗鼓地摆开军队的阵容,自己穿戴了铠甲和头盔,从长安的青门进城,宇文阐则在坐在皇帝的车驾在后跟随。
四月十二日,宇文赟到太庙祭祀;二十二日,宇文赟在正武殿举行祷神除灾仪式。
五月初九,宇文赟以襄国郡为赵国,济南郡为陈国,武当、安富二郡为越国,上党郡为代国,新野郡为滕国,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去各自的封国,分别食邑一万户。这五位叔叔,都是宇文邕生前比较欣赏和信任的人,各自都有一定的战功。
对此,随国公杨坚有不同看法。杨坚私下对庞晃、裴矩、宇文庆等人说:“天元皇帝实在没有德行,看他的相貌,寿命也不长。另外,各个藩王势力都很微弱,叫他们去各自的封国,没有深根固本、不可动摇的长远之计。羽毛都被剪掉了,怎么能飞得远呢!”
裴矩是杨坚任定州总管时候结识的幕僚,来自河东裴氏,从小勤奋好学,长于计谋。
自古以来,皇帝让藩王去封地就职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两个作用:一,让亲王到地方发展势力,必要时候可以拱卫中央;二,让亲王离开中央,避免他们在关键时刻有非分之想。这两点对立又统一,主要看皇帝怎么管理。
“随公,藩王去封国,这说不定以后会成为我们做大事的有利条件。”裴矩不经意地说。
庞晃、宇文庆、杨坚三人对视一
又下诏书命令在天台内的侍卫官吏,都须穿五色和红色、紫色、绿色衣服,以杂色为边缘装饰,名叫“品色衣”,遇到重大事情,可与公服轮换穿戴。命令宫廷内外有封号的妇人上朝时都要手持笏板,朝拜宗庙或天台时,都要像男人一样俯身跪拜。
宇文赟的这一切行为,我们可以说他狂妄自负,但不能简单认为他愚蠢可笑。宇文赟不过是在神化皇权而已,并不稀奇,他爹宇文邕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所有帝王都会做这种事。别说古代帝王,就是现在某些大企业家,他们成功后也会对外总结一些“伟大人格”“苦难经历”“高效管理”“贵人相助”等等经验,为什么?也是一种神化,表明自己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比同行业的人更加幸运而已。
神化自己,好处就是抬高门槛,人为划分阶层,杜绝凡夫俗子的非分之想:我是天选之人,你们没这个命,就别想了,都老实点。
权力的本质就在于折腾,不折腾,大家怎么知道我是老大呢?那些小领导总是喜欢整人,喜欢“与天斗与人斗”,更何况手握大权的皇帝?于是,宇文赟更加骄纵奢侈,妄自尊大,无所顾忌,国家的典章制度,随意改变,常常对臣子自称为天,饮食时用金、玉制成的食器,又命令天下的车辆用整块木材做车轮。禁止天下的妇女搽粉画眉,以后如果不是宫中的女子,都不准涂脂抹粉画眉毛。
宇文赟召集侍臣议论,只谈宫室的兴建变革,从不谈论政事。随意游戏,出入没有节制,有仪仗队随从,早出晚归,连陪伴侍奉的官员,都无法忍受。自公卿以下的官员,常常遭到刑杖的拷打;对人拷打时,以一百二十下为准,称为“天杖”,以后又增加到二百四十下。宫女和在宫中任职的女官也都这样,后、妃、嫔、御,虽然受到宠幸,也多被拷打背脊。于是内外都感到恐怖,人心惶惶,动摇不定,只求苟安幸免,失去了意志,恐惧到叠足而立不敢出气,直到他死去为止。
那我们难免有个疑问,同样是皇帝,同样是掌握最高皇权,为何宇文赟如此胡搞,宇文邕却显得英明神武?这就是硬币的两面:有自信、有能力的,那就大胆驾驭皇权,驾驭群臣;没能力、没自信的,那就神化、折腾。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和道德修养也没有直接关系,目的都是巩固皇权,用皇权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学毕业生宇文赟,从小在深宫长大,妥妥富二代,哪儿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宇文邕那样的能力呢?
正如职场上,有的人勤勤恳恳获得收入和地位,有的人工于心计步步高升,咱也不能说前者就光荣正确,后者就道德沦丧。不过是能力不同、方法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不违法的搞钱。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太上皇宇文赟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二月二十七日,北周任命越王宇文盛为太保,尉迟迥为大前疑,代王宇文达为大右弼。也就是说,“四辅”人员也不是固定的,经常在变动,取决于宇文赟本人。三十日,宇文赟下令将邺城的《石经》迁到洛阳,这是文化事业;同时诏令,河阳、幽、相、豫、亳、青、徐七州的总管,都受东京六府的管辖,这是行政管理。
三月二十七日,宇文赟回长安时,大张旗鼓地摆开军队的阵容,自己穿戴了铠甲和头盔,从长安的青门进城,宇文阐则在坐在皇帝的车驾在后跟随。
四月十二日,宇文赟到太庙祭祀;二十二日,宇文赟在正武殿举行祷神除灾仪式。
五月初九,宇文赟以襄国郡为赵国,济南郡为陈国,武当、安富二郡为越国,上党郡为代国,新野郡为滕国,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去各自的封国,分别食邑一万户。这五位叔叔,都是宇文邕生前比较欣赏和信任的人,各自都有一定的战功。
对此,随国公杨坚有不同看法。杨坚私下对庞晃、裴矩、宇文庆等人说:“天元皇帝实在没有德行,看他的相貌,寿命也不长。另外,各个藩王势力都很微弱,叫他们去各自的封国,没有深根固本、不可动摇的长远之计。羽毛都被剪掉了,怎么能飞得远呢!”
裴矩是杨坚任定州总管时候结识的幕僚,来自河东裴氏,从小勤奋好学,长于计谋。
自古以来,皇帝让藩王去封地就职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两个作用:一,让亲王到地方发展势力,必要时候可以拱卫中央;二,让亲王离开中央,避免他们在关键时刻有非分之想。这两点对立又统一,主要看皇帝怎么管理。
“随公,藩王去封国,这说不定以后会成为我们做大事的有利条件。”裴矩不经意地说。
庞晃、宇文庆、杨坚三人对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