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八股取士不可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主要是,三年考一次,没有标准答案。

    而考生能不能考得上,就看考生自己会不会,既显得自己高风亮节,又能拐着弯,吹上官英明神武,还能暗示自己中了,一定会厚待考官的。

    所以,很多人终其一生在考科举。

    比如范进中举,四五十岁才明白科举里面道道,明白之后,这才考上的。

    任以虚直接拿出几个,以前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题目,是宋濂出的。

    直接将卷子里面深层含义,告诉朱元璋。

    他直接表明这情况下选的人才,全都是溜须拍马之辈,考上了一定各种敛财。

    朱元璋听完,都有些愣住了!

    他暂时也只是想想,只是觉得科举可以困住人才,但是没想到过还有这一层。

    不过,朱元璋细细思索着,这并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事情。

    科举考试!

    八股取士!

    要的是束缚天下有才之辈,而不是要天下有才之人,人人都能人尽其才。

    朱元璋认为,自己要的是,人才不要给自己闹腾,不要出现贪官污吏,马上有人造反。

    他希望的是希望江山永固。

    在江山永固面前,县城发展与否,官员水准高低,不重要。

    毕竟,数百年科举制度后,已经衍生出一套合格的,师爷体系。

    县令可以不懂,但是舍得花钱,就可以找到专业人才,来帮自己处理各种事务。

    相比较,县令无才,但是稳定,与县令有才,但是会折腾。

    朱元璋更希望是,要听话的无才之人,而不是那种有才能的人。

    任以虚一看朱元璋面色深沉,就知道朱元璋没听进去。

    他继续表示道:“陛下,如果真按照八股取士,到时候朝堂上,便都是这等行将就木,思想僵化的臣子!”

    “因为他们学习四书五经时,科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告诉他们。”

    “处理好与上级官员的关系,会送礼物,会吹捧上级官员,这比实实在在做事情,这比真正去提高县城民生,要更快可以升官发财!”

    “钻营琢磨上官,比实实在在做事,要升得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