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变化,胜过于有变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术之辈,后世皇帝,但凡出几个不中用的,那权力被文官夺走的概率就不小。

    可是,朱元璋还是想着,党同伐异,毕竟还是庸碌之辈的内斗,只要异族不入侵,只要官员们还忠心,天下就还是大明的天下。

    这会儿,他认为这些庸碌官员,毫无才能,只有忠心可用。

    所以,官员们应该会对后世皇帝忠心。

    哪怕,皇帝权力被分走一部分,但总有强势的后代皇帝,可以夺回来。

    毕竟,从只知道忠心的庸碌之辈手里夺权,可比从人才手里夺权,要容易的多。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是喜欢忠臣,多过能臣。

    蠢笨和忠心的官员,简直是最佳官员。

    这是源自于中庸思想,根深蒂固到每一个人的思维。

    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多是这样的思维,主打一个中庸平淡,不占先人之机。

    不过分优秀,也不过分垃圾,平平淡淡合格就是最好,如果再愚蠢一点,又不是特别愚蠢,那就更好了。

    因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根本上不同。

    西方更多是侵略开拓式的文化,主要讲究一个弱肉强食。

    而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讲究中庸和位次排序。

    中庸者,不过分优秀,已经先行十几年的老官员,上到了那个位置,哪怕其庸碌无能,可只要足够忠心,也可以稳稳当当坐个十几年,而后换下一批老官员上来。

    至于其他,再有才能的年轻官员,也得熬年限,论资排辈,这是希望整体平衡的结果。

    中华思想,更趋近于求平稳。

    所以,朱元璋就感觉,还是中庸平稳为主,官员们各种争斗,就争斗吧。

    不变化,胜过于有变化。

    任以虚看向朱元璋,轻声问着:“陛下,可是想要追求稳定,而忠心的臣子?“”

    朱元璋思索些许,淡笑着说道:“选取人才,首先是要看其是否忠心。”

    “若是一个居功自傲,不尊重上官,不忠诚于天子的官员,不是一个合适的官员。”

    听到这话,任以虚基本确定了,朱元璋怎么想的了!

    可是,那些臣子,真的会对皇帝死心塌地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