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韩馥窘境,欲攻中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经过一番毫无看点的炮灰探路后,试探完毕的张辽果断下令鸣金收兵。

    虽然双方的交锋较为短暂,但张辽大体上已经了解到了冀州军的战力。

    从适才的表现来看,冀州军的单兵战力和整体实力都很一般,这群家伙只隐隐比刚入伍没多久的新兵强出一线来,如此就更别提跟幽州军的老兵相比了。

    张辽保守估计,若是只论单兵作战,幽州军老兵一打三毫无压力。

    但即便如此,张辽仍没有强攻的打算。

    虽说个别时候张辽莽的很,但人家是有脑子的莽夫。

    攻坚战这东西是最坑的,守城一方随便拎出一个人来就能顶攻城方两三个。

    地利这东西是没法逆转的,因为就算单兵战斗力再强,攻城方也没法飞到城墙上去砍死对面的菜鸡。

    要问幽州军能不能强攻,那答案肯定是能,毕竟双方的战力和人数摆在这,用命堆肯定可以打得赢。

    但此法伤亡太大,取胜了亦是得不偿失,因而张辽暂时打算静观其变,看看能否寻个法子以巧取胜。

    再者说退一步讲,现在也没到该强攻的时候,张辽有大把的时间陪鞠义耗,过几日再做决定也不迟。

    不知为何,张辽总觉得先行潜入邺城的李存孝能够有所收获,所以他便想着等些时日,待有消息传回再做打算。

    ……

    在张辽与鞠义对峙的同时,苏烈和孟珙二将亦是率部抵达了目的地。

    孟珙打仗向来以稳健着称,外加渤海城坚兵足,因而孟珙便也没急着发起进攻。

    此番孟珙同样带了一队炮灰前来,他和张辽的打法如出一辙,试探一番后便迅速鸣金收兵,结营扎寨等候战机。

    位于中山国的苏烈则是不然,因为他发现与涿郡接壤的中山国守备很是薄弱,城墙低矮不说,就连守军也没看到多少,所以苏烈便动了干一票的念头。

    当然了,苏烈并未莽撞行事,而是选择了谋而后动。

    即便是要打,也得等到城内锦衣卫传出消息后再行动手。

    虽然中山国是个首当其冲的战略地点,但韩馥却已无力为其大规模增兵,只能下令叫中山国守军从各处抽调青壮,据地利死守。

    韩馥无力增兵并非是空穴来风,冀州虽是个富庶之地,但却既内忧也无外患,外加韩馥那无心军事的性子,冀州的兵马能多就怪了!

    ……

    在此事的观点上,董卓与韩馥完全是两个极端。

    在董卓还没入主洛阳的时候,他便已经开始了黔兵黩武的募兵之旅。

    提到此事就不得不说董卓和李儒这对组合了,这俩人一个敢想,一个敢干,李儒这边出完主意董卓就敢变卖家产招兵买马。

    董卓的魄力和李儒的眼界共同造就了兵强马壮的西凉军,这也正是董卓称霸的基石所在。

    成为相国后,董卓在大肆囤积钱粮的同时继续征兵,到了诸侯讨董时,西凉军的人数比诸侯联军加起来还要多。

    要不是李儒建议董卓保存实力,双方拉到一处真刀真枪的干一场,西凉军的赢面至少在七成以上。

    但此举并无太大意义,没了刘煜会有王煜,没了袁绍也会有赵绍,就算把各路诸侯全都宰了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因而即便是解决了这些家伙,回头各地还会不断有人来讨伐董卓。

    毕竟董卓干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腌臜事,死后都得让人扒皮点天灯的那种,没人举旗讨伐就怪了!

    在李儒刻意保存实力的打法下,三十万西凉兵只损失了几万,也就是说讨董联盟完全没伤及到董卓的筋骨。

    后期李儒并未建议董卓继续增兵,因为眼下这些兵马已经足够应付任何局面了。

    李儒反而还劝董卓精简队伍,以此来减少粮草的开销。

    虽说眼下西凉军粮草十分充裕,但坐吃山空总归不是什么办法,要知道雍、凉二州可都不是什么种粮的好地。

    而且鼓仓的离奇被袭也让董卓损失了不少粮草,此事到现在还没破案,董卓一度怀疑有内鬼,要不是李儒再三苦劝,董卓非宰几个将领出气不可。

    将老弱尽数裁掉后,西凉军的人数减至二十万,其中十二万骑兵,八万步卒。

    这二十万兵马基本都是青壮,其组成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凉州兵;其二是活跃在边界的羌胡等异族;其三则是原本洛阳的京营兵马。

    上述三者的战力都不算弱,凉州兵本就是刀口舔血的边军,羌胡骑兵生性凶狠、精通骑射;

    京营士兵虽是缺少作战经验,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三河兵,体格杠杠的!

    人家不是不能打,只是不太会打,想解决这事也很简单,拉到边界去跟异族打上几场仗就成了。

    ……

    书接上文,本身冀州便没有多少兵马,讨董时韩馥带去的人又折损了一半多,此番韩馥自然便会无人可用。

    在韩馥看来,丢了中山国无关紧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