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同人之道

    诸侯响应曹操,体现了“同人”的理念。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但其中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五)时与位

    孙坚的失利和关羽的胜利,与时机和所处位置有关。在合适的时间和位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六)命运与机遇

    英雄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机遇的因素。他们在命运的浪潮中拼搏,展现出坚韧的精神。

    三、《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有这样一首赞关羽斩华雄的诗: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关羽的神勇。“威镇乾坤第一功”强调了关羽斩华雄这一功绩的震撼性和重要性,奠定了关羽在诸侯联军中的威望;“辕门画鼓响咚咚”通过描写战场上的鼓声,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云长停盏施英勇”描绘出关羽的从容自信,在出战前饮酒停盏的举动,显示出他的豪迈气概和无畏精神;“酒尚温时斩华雄”则突出了关羽斩杀华雄的速度之快,从侧面衬托出关羽的武艺高强,让读者对关羽的英勇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国演义》第五回中除了“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首赞关羽的诗外,还有描述诸侯会盟等场景的诗句,不过相对来说不算多。这一回主要还是以叙事为主,展现诸侯讨伐董卓的情节以及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经典场景。如果一定要说相关的诗句,可能对当时场景氛围的一些描述也带有一定的诗意,比如描写诸侯会盟时的盛大场面、战争的紧张气氛等,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成篇的好诗。所以严格来说,这一回中特别突出的好诗主要就是赞关羽斩华雄的那一首。

    四、《三国演义》第五回名为“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主要内容如下:

    1. 曹操发矫诏号召诸侯:曹操到陈留发文召集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他自己招募了乡勇,收纳了乐进、李典、夏侯敦等勇将。曹操发布讨董檄文后,得到了广泛响应,各镇诸侯纷纷起兵,其中包括袁绍、袁术、韩馥、孔伷等。之后,曹操与袁绍结盟,众人共推袁绍为盟主。

    2. 孙坚进兵失利:孙坚作为先锋进兵汜水关。袁术出于私心,故意不发粮草给孙坚,导致孙坚军队军心大乱,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杀得大败而归。

    3. 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在汜水关连斩诸侯联军的鲍忠、俞涉、潘凤等大将,联军众人惊慌失措。此时,关羽主动请缨出战华雄,曹操为其温酒壮行,关羽却表示斩华雄后再饮。片刻后,关羽提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尚温,关羽从此一战成名。

    4. 三英战吕布:董卓得知华雄被斩后,派义子吕布出关迎战。吕布威风凛凛,在虎牢关前连杀两员大将,又伤一大将。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挺身而出,与吕布展开激战。吕布渐渐招架不住,最终带着残败军卒,逃回了虎牢关。

    这一回充分展现了各路诸侯在讨伐董卓过程中的众生相,以及刘关张三人的英勇和团结。同时,也凸显了诸侯之间各怀心思、互相猜忌的矛盾。

    五、《三国演义》第五回梗概:

    曹操发矫诏号召天下兴义师讨伐董卓,檄文发出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曹操收纳了乐进、李典、夏侯惇等勇将,义兵逐渐壮大。各路诸侯也纷纷响应,共聚集了十八路诸侯,众人推举袁绍为盟主,立誓要扶王室定太平。

    孙坚作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因袁术故意不发粮草而遭遇失败。关羽自告奋勇出战,曹操为其温酒,关羽不喝,待斩杀董卓的勇将华雄后回营,酒还是热的。随后董卓派遣吕布出关,吕布威风凛凛,连杀两员大将,伤一大将。此时张飞、关羽、刘备三兄弟上前,与吕布展开激战,三人围住吕布,使其招架不住,最终吕布带着残败军卒,倒拖画戟,飞马逃回了虎牢关。尽管曹操建议袁绍乘势追袭董卓,但袁绍却因猜忌而未能听从。

    主要人物:

    1. 曹操:在本回中是发起讨伐董卓的关键人物,有勇有谋,善于识别人才,如看出关羽的不凡。他发布讨董檄文,召集了众多诸侯,并收纳了不少勇将,在联军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袁绍:被众人推举为盟主,出身名门望族,在诸侯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在本回中表现出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的一面,如在是否乘势追袭董卓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3. 关羽:武艺高强,忠义勇猛。在诸侯们面对华雄的挑战束手无策时,他主动请缨,并且以极快的速度斩杀华雄,一战成名,为联军树立了信心。

    4. 吕布:董卓手下的猛将,武艺超群,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在虎牢关前,他力战诸侯联军,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最终被刘关张三人联手击败。

    5. 董卓:本回中的反派人物,专权跋扈,废少帝,立刘协,引得天下诸侯共愤,是诸侯们讨伐的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