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曹操的行为符合乾卦所象征的刚健进取和对权力的强烈欲望。他的权势展示是乾卦力量的体现,但过度的刚健也导致了他的自负与跋扈。

    (三)坤卦之柔顺与谋略

    董承等人的密谋反映了坤卦的柔顺与隐忍,他们在暗中谋划,试图以柔克刚。但坤卦的局限性也体现在他们的力量相对较弱,难以与曹操抗衡。

    (四)吉凶转化

    事件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曹操的强势可能带来凶险,而董承等人的密谋也未必能带来吉祥的结果。吉凶在不断转化,局势难以预测。

    (五)平衡与失衡

    原本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曹操的权势过大导致阴阳失衡。这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也促使董承等人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

    (六)自我省察与修正

    无论是曹操还是董承等人,都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策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修正,以避免重蹈覆辙。

    三、《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名为“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以下是其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相关分析:

    1. 主要内容:

    曹操试探:曹操班师回许都后,权势日益增大。他先诬告杨彪,又杀了赵彦。为试探朝廷内外对自己的态度,曹操请天子田猎。

    许田打围事件:田猎时,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射之,正中鹿背,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前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这一欺君之举令众人失色。

    关羽欲杀曹操:关羽见曹操如此行径,十分愤怒,欲斩杀曹操,刘备怕伤到天子将其拦下。

    董承受诏:天子回宫后与伏后父伏完哭诉曹操的行径,伏完推荐国舅董承。天子写了密诏封于玉带内赐给董承,让他谋划除去曹操。董承回家拆开腰带得到诏书,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等五个爱国之士立下义状,准备共同行动推翻曹操的统治。

    2. 主要人物:

    曹操:本回中曹操的权势和野心进一步凸显。他通过许田打围这一事件,故意在群臣面前显示自己的威风,试探众人对自己的态度,其行为表现出对汉室的不尊重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是一个典型的权臣形象。

    刘备:此时的刘备势力尚弱,但他在曹操的眼皮底下小心翼翼地行事。在许田打围时,他拦住关羽斩杀曹操的举动,体现出他对局势的谨慎判断和深谋远虑,深知此时不是与曹操正面冲突的时机。

    关羽:关羽忠义且勇敢,对曹操的欺君行为极为愤怒,毫不犹豫地想要斩杀曹操,以维护汉室尊严。这展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和对汉室的忠诚。

    汉献帝:作为汉室天子,此时的汉献帝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权力被架空,十分无奈。他对曹操的行径感到愤怒,却又无力反抗,只能通过密诏的方式试图铲除曹操,以恢复汉室的统治。

    董承:董承作为国舅,对汉室忠心耿耿。他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肩负起铲除曹操的重任,积极联络爱国之士,准备展开行动,是汉室忠臣的代表。

    3. 经典诗句相关:这一回中没有特别着名的诗句。不过《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诗词为后世所传颂,比如篇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以其豁达超脱的意境,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成为了《三国演义》的经典开篇词,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相得益彰。但此词与第二十回并无直接关联。

    四、用不同词牌名来解析“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事件:

    《沁园春·许田密诏》

    许田围猎,权势滔天,风云激荡。看曹操跋扈,野心昭彰;董承密诏,谋计深藏。乾运刚猛,坤德柔忍,世事无常费思量。终无果,叹兴衰荣辱,史册留殇。

    汉室江山飘摇,引多少豪杰竞登场。忆往昔峥嵘,英雄辈出;今朝变幻,谁主兴亡?周易哲学,玄机暗藏,历史长河漫徜徉。且回顾,悟得失荣辱,前路漫长。

    《水调歌头·许田风云》

    许田猎场中,曹操势正雄。密诏传内阁,董承心忡忡。乾卦显威权,坤爻蕴智谋,阴阳变无穷。图谋终未就,兴衰转头空。

    世事难预料,历史如戏梦。周易哲理深,人心费猜朦。回首往昔事,感慨万千重。以史为明镜,前路渐分明。

    《满江红·许田密诏叹》

    许田围猎,展豪情、曹操称强。密诏下、董承奋起,欲挽危亡。周易哲学观世事,乾坤变幻费思量。终无果、叹命运多舛,意彷徨。

    英雄气,心中藏;忠义胆,未曾忘。看历史兴衰,感慨沧桑。权势纷争何时了,江山社稷几兴亡。且前行、以史为鉴,谱新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