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适可而止方能进退有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是一种特殊的拍卖形式,亦称“减价拍卖”。在这种拍卖方式中,拍卖标的的竞价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直到第一个竞买人应价(达到或超过底价)时击槌成交。

    过程其实非常简单:第一步,上市公司自己发表公告,宣布发行股票的最大股数和股票潜在的价格区间;第二步,投资者看到这个公告以后开始同时提交订单,并在订单上写清楚,我愿意以多少价格购买多少股股票;第三步,根据一个由高到低的拍卖方式,出价最高的投资者可以优先购得股票,最后的结算价格统一为那个将所有的股票全部卖出的价格。

    比如说,谷歌发行了100股,然后A报价90美元,要求买80股,b报价88美元,也要求买80股。那么最后A会优先买到80股,b就拿到剩下的20股,但是最后的结算价格都是88美元。

    这种定价方式旨在提供更加公平的定价机制,避免传统Ipo中常见的价格操纵和市场波动,这种拍卖方式有助于更广泛地分散股权,并减少承销商在Ipo过程中的影响力。

    谷歌的Ipo发行价定为85美元,就相当于最低价是85美元,从高到低依次成交。

    发行量是有限的,就相当于85美元是非常有可能买不到。

    这个事就变得很有趣,既怕买不到,又怕买的高。

    陈子桓通过券商放大了2倍杠杆,把7200万美金放大到2.16亿美金。

    直接全部挂在99美元。

    没办法,看不到底牌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最稳妥,属于一种强交易策略。

    反正最后的成交价都是按最低的成交价算。

    可能会买的高,但这种交易策略起码能保证能买得到,能买到这个事就很重要。

    这毕竟是谷歌。

    8月19号当天谷歌最高价格达到了100.335美元,最低价格85.7美元,高于最低发行价85美元。

    要是挂最低成交价还真就买不到。

    最终谷歌募集18.4亿美元,当天市值达到230亿美元。

    陈子桓的2.16亿美金订单全部成交,按照85.7美元成交,成交了252万股,占比0.94%。

    后续一段时间,就是磨豆腐的细活,又要做回“交易员小陈”。

    生活又一下变得很规律。

    晚上交易,上午睡觉,下午各种朋友聚会。

    交易期间,谷歌这个股票不断有盈利套现出来的资金。

    尤其是谷歌因为Ipo问题和强势的态度,引起了华尔街和主流媒体的巨大反感,美林证券觉得谷歌定价太高。作为投资界的顶梁柱之一,他们就公开地宣布退出谷歌的 Ipo项目,还建议自己的客户对这个股票持谨慎态度。

    另一些投行这时候也开始抹黑谷歌,警告自己的客户离谷歌远远的,因为这是个大烂摊子。之后《纽约时报》也加入了战团,抨击谷歌的上市计划是重返上世纪90年代的虚假繁荣,这里面蕴含着过多的网络公司泡沫,等等。

    就导致这个股票的波动特别大,很多人是套利就跑。

    ······

    谷歌8月19号过后,整个8月期间谷歌的股票价格都在95.96美金——113.48美金范围内波动。

    波动范围不小。

    9月更是放大了这种波动,98.94美金——135美金范围内波动。

    陈子桓这个期间就开始不断的抛售石油股票,边抛售石油股票边买进谷歌。

    标准的建仓手法,边卖边买。

    又吃了873.96万股谷歌,平均吃进价格96美金,花费了8.49亿美金。

    算上之前85.7美元成交的252万股,一共花费了10.65亿美金,占谷歌4.2%股份。

    陈子桓把康菲石油清仓后,手里一共还有三只石油股票:中石油(hK)、克森美孚、西方石油。

    克森美孚是2003年11月20号买入的。

    当时买了9亿$,开1.5倍杠杆,买入22.5亿$,买入市值2371亿$,股价35.2$,占比0.949%。

    2004年8月底这个股票市值为3204亿,9个月时间对比购买时上涨了35.1%。刨除资金使用成本,要是套现可以获利7.9亿美金,算上本金一共可以套出来16.9亿美金。

    不过这个股票他没动。

    西方石油和克森美孚一个时间买的,买了0.531亿$,开了1.5倍杠杆买入1.33亿$,买入市值136亿$,股价34.8$,占比0.976%。

    2004年8月底这个股票市值为206亿,9个月时间,对比购买时上涨了51.47%。刨除资金使用成本,要是套现可以获利0.68亿美金,算上本金一共可以套出来1.212亿。

    这个也没动。

    那动的只有是中石油(hK)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