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这不巧了吗(1/2)
李佑话音一落,屋内众人面面相觑,唯有杨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显然,他们并未完全理解李佑的意图。于是,李佑不得不逐一解释起来。
“从明天起,《大唐日报》将不再发布与朝廷无关的信息及广告。但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方针政策、传递朝廷的重大决策,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他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工部计划在今年的八月到十月修缮运河河道。修缮的原因、意义以及预期成果,都会在日报上详细报道。”
“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唐的子民更全面地了解朝廷的各项政令。因此,在你们发布政令之前,大唐日报会提前配合刊登,确保世人皆知。”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魏征好奇地问道:“殿下,您的意思是,以后我们发布的所有政令都需要提前告知大唐日报吗?”
李佑苦笑了一下,解释道:“魏伯伯,您误解了。不是日报配合你们,而是你们配合日报。他们需要对你们的每项政令有深入的了解,并全面解答。他们是为你们服务的。”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理解。随后,李佑转向李世民说:“父王,我建议给大唐日报的杨主管一个六品或七品的官位。”
李世民闻言,好奇地问道:“这是何意?”
李佑解释道:“无论如何,他是针对朝廷的。不仅要平时宣传朝廷的政令,还要下去采访各部官员。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谁会把他当回事呢?”
屋里的人虽然听明白了,但魏征又站了起来,指着杨军说:“他只是一个卖报纸的,还要给他官儿?”
李佑却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对,因为他是朝廷的口舌,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约束。这个规则就是要交给朝廷管理,但也就他一个,其他的则没有这个权利。”
听到这里,李世民哈哈大笑说:“好,可以。我等会就给他下旨,明天官服什么的都会给他发下去。”
李佑轻轻颔首,正欲离去,不料被秦琼适时拦下:“楚王殿下,无需您亲自引领,另派一人即可。您远道而来,此地有桩事务亟需您的见解。”
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均含笑颔首,连李世民也点头相邀,李佑遂不再推辞,简短与杨军交代后,吩咐王总管引领其离开。
众人散去,李佑寻得一处坐下,李绩的声音随之响起:“往日贵宾莅临,我们皆依前朝礼数接待,但此番他们似乎不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放下贺礼便走访长安城。”
李佑听得一头雾水,经一番解释方恍然大悟,原是周边小国按例进贡,而访客们未驻鸿胪寺,也未与礼部周旋,反而在东市徘徊多时,行踪成谜。
起初一切如常,但近日他们滞留东市,举动令人费解。礼部对此束手无策,特来向李世民求教,是应继续款待还是遣返。
待李佑明了原委,李世民转向他问道:“老五,依你看该如何处置?”
李佑好奇反问:“此事有何干系?他们留或不留,有何影响?”
“莫非他们有所图谋,或行不当之事?”
见众人皆摇头否认,李佑摆手笑道:“既如此,便由他们去吧。无论他们真心喜爱长安,亦或心存算计,我们难以阻挠,不如静观其变。毕竟这是我们的地盘,他们能掀起多大风浪?”
他提议:“若诸位心存顾虑,可增派巡逻卫士,或要求他们报备行踪。”
李佑寥寥数语便解决了问题,李世民闻言兴致缺缺,起身摆手:“照办吧,这日子,琐事连连。”
听闻此言,李靖、李绩、秦琼等人不禁大笑。原本被礼部之事搞得紧张万分,经李佑一番话,顿觉事态无虞,无需再议。
李世民凝视着李佑,缓缓问道:“你所说的日报之事,当真如此重要?”
李佑郑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如今通讯不便,若能在大唐全境推行日报,其意义非同小可。老爹您颁布的任何政令,都直接关乎天下苍生的福祉。”
“若真如此,便需让百姓明了、理解、透彻这些政策,方能更好地治理大唐。”李佑补充道。
李世民沉思片刻,终是颔首:“那么,你认为应将他置于何地?鸿胪寺?还是礼部?”
李佑思忖片刻,考虑到宣传的重要性,认为礼部更为合适。“老爹,礼部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向李世民建议道。
李世民闻言,微微点头,示意王总管准备妥当,按照李佑的提议,为杨军安排了一个礼部内的闲职。
李世民深知,这个儿子虽不时有些出人意料之举,但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此刻,他满心期待地注视着日报未来的表现。
旨意下达后,父子二人整理行装,离开了皇宫。望着逐渐远去的宫门,李佑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父亲,宫中现下都有些什么人?”
李世民略一迟疑,随即答道:“现在宫中主要是些宫女,御医则在医学院中授课,御厨则在你母亲那里。对了,儿子,我前些日子去了医学院,听说有位老神仙在研究人体解剖,这是什么学问?”
“从明天起,《大唐日报》将不再发布与朝廷无关的信息及广告。但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方针政策、传递朝廷的重大决策,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他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工部计划在今年的八月到十月修缮运河河道。修缮的原因、意义以及预期成果,都会在日报上详细报道。”
“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唐的子民更全面地了解朝廷的各项政令。因此,在你们发布政令之前,大唐日报会提前配合刊登,确保世人皆知。”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魏征好奇地问道:“殿下,您的意思是,以后我们发布的所有政令都需要提前告知大唐日报吗?”
李佑苦笑了一下,解释道:“魏伯伯,您误解了。不是日报配合你们,而是你们配合日报。他们需要对你们的每项政令有深入的了解,并全面解答。他们是为你们服务的。”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理解。随后,李佑转向李世民说:“父王,我建议给大唐日报的杨主管一个六品或七品的官位。”
李世民闻言,好奇地问道:“这是何意?”
李佑解释道:“无论如何,他是针对朝廷的。不仅要平时宣传朝廷的政令,还要下去采访各部官员。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谁会把他当回事呢?”
屋里的人虽然听明白了,但魏征又站了起来,指着杨军说:“他只是一个卖报纸的,还要给他官儿?”
李佑却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对,因为他是朝廷的口舌,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约束。这个规则就是要交给朝廷管理,但也就他一个,其他的则没有这个权利。”
听到这里,李世民哈哈大笑说:“好,可以。我等会就给他下旨,明天官服什么的都会给他发下去。”
李佑轻轻颔首,正欲离去,不料被秦琼适时拦下:“楚王殿下,无需您亲自引领,另派一人即可。您远道而来,此地有桩事务亟需您的见解。”
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均含笑颔首,连李世民也点头相邀,李佑遂不再推辞,简短与杨军交代后,吩咐王总管引领其离开。
众人散去,李佑寻得一处坐下,李绩的声音随之响起:“往日贵宾莅临,我们皆依前朝礼数接待,但此番他们似乎不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放下贺礼便走访长安城。”
李佑听得一头雾水,经一番解释方恍然大悟,原是周边小国按例进贡,而访客们未驻鸿胪寺,也未与礼部周旋,反而在东市徘徊多时,行踪成谜。
起初一切如常,但近日他们滞留东市,举动令人费解。礼部对此束手无策,特来向李世民求教,是应继续款待还是遣返。
待李佑明了原委,李世民转向他问道:“老五,依你看该如何处置?”
李佑好奇反问:“此事有何干系?他们留或不留,有何影响?”
“莫非他们有所图谋,或行不当之事?”
见众人皆摇头否认,李佑摆手笑道:“既如此,便由他们去吧。无论他们真心喜爱长安,亦或心存算计,我们难以阻挠,不如静观其变。毕竟这是我们的地盘,他们能掀起多大风浪?”
他提议:“若诸位心存顾虑,可增派巡逻卫士,或要求他们报备行踪。”
李佑寥寥数语便解决了问题,李世民闻言兴致缺缺,起身摆手:“照办吧,这日子,琐事连连。”
听闻此言,李靖、李绩、秦琼等人不禁大笑。原本被礼部之事搞得紧张万分,经李佑一番话,顿觉事态无虞,无需再议。
李世民凝视着李佑,缓缓问道:“你所说的日报之事,当真如此重要?”
李佑郑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如今通讯不便,若能在大唐全境推行日报,其意义非同小可。老爹您颁布的任何政令,都直接关乎天下苍生的福祉。”
“若真如此,便需让百姓明了、理解、透彻这些政策,方能更好地治理大唐。”李佑补充道。
李世民沉思片刻,终是颔首:“那么,你认为应将他置于何地?鸿胪寺?还是礼部?”
李佑思忖片刻,考虑到宣传的重要性,认为礼部更为合适。“老爹,礼部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向李世民建议道。
李世民闻言,微微点头,示意王总管准备妥当,按照李佑的提议,为杨军安排了一个礼部内的闲职。
李世民深知,这个儿子虽不时有些出人意料之举,但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此刻,他满心期待地注视着日报未来的表现。
旨意下达后,父子二人整理行装,离开了皇宫。望着逐渐远去的宫门,李佑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父亲,宫中现下都有些什么人?”
李世民略一迟疑,随即答道:“现在宫中主要是些宫女,御医则在医学院中授课,御厨则在你母亲那里。对了,儿子,我前些日子去了医学院,听说有位老神仙在研究人体解剖,这是什么学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