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史斌来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史斌,原梁山好汉宋江部将,梁山一百单八将里的第23位(一说天微星九纹龙史进)后面跟随宋将一起投降了宋朝。

    本来吧,被宋朝招安后,回到陕西原籍地也老实做了几年武官,倒也逍遥自在。

    发生靖康之变后,金军大肆侵掠永兴路、秦凤路,尤其洛索(完颜娄室再次提兵5万南下,剑指长安)关中百姓纷纷往蜀中逃难。

    大部分百姓包括此时的史斌也拖家带口准备前往蜀中避难,路过兴州时,被兴州守将向子宠闭关拒绝放行。

    关隘城门下老百姓拖家带口,啼哭惊天动地。

    结果关上兴州守将向子宠置若罔闻,不理不睬。

    颇有些侠客情义的史斌便联合旧日兄弟,在陕南首先扯起了义旗。

    接着提兵攻打兴州,在兴州改元称帝。

    大肆招兵买马,先后攻下武休、凤州,兵马逾10万众。

    泾原路通安寨兵马监押曲端授命领兵南征史斌。

    曲端南下将史斌从兴元击溃,史斌于是率领余下部众下长安。

    因为曲瑞南下,忠义兵首领张宗鄂趁机派了义兵统制官刘希亮率领1万士卒北上偷了曲端凤翔府的“家”。

    忠义兵首领张宗鄂本意是南下趁乱也占据长安,不料李彦仙率先派了折彦质夺了长安四大关。

    陕州静塞营主将折彦质在武关击败并俘虏了来叩关的忠义兵首领张宗鄂。

    忠义兵首领张宗鄂两腿一软,就投了折彦质,顺便将西面的凤翔府也献上与李彦仙。

    这事,李彦仙是知道的。

    忠义兵首领张宗鄂原本是想占据长安,以长安为诱饵,吸引给当时在兴元鏖战不胜的史斌南下长安,继而吞并他的部曲。

    另外他也怕曲端这个倔脾气不接受义军的投诚,动不动就要搞物理消灭,所以也急于联合史斌

    忠义兵首领张宗鄂这一石二鸟之计,遇上了李彦仙派出的折彦质,就破了大防。

    战败的忠义兵首领张宗鄂也不得不投降了折彦质。

    但是与史斌的约定,史斌在兴元吃了瘪之后,他还认这个退路,所以领了余下号称10万兵马过来长安。

    原时空里,史斌兵败兴元后,曲端派了泾原兵马都监吴阶与其弟吴璘率领3万兵马,于兴元往长安必经之路凤翔太白山伏击史斌。

    史斌在这个时空里已经躲过这次伏击,直接提兵往长安而来。

    也就是说,史斌提兵10万过来长安,史斌屁股后还跟着吴阶和吴璘两兄弟率领的3万泾原路兵马。

    听着折彦质在军事舆图上娓娓道来,风尘仆仆赶来的李彦仙凝望着,企图找到解决的计策。

    可是一无所获。

    “大帅,只要我们坚守武关、萧关、大散关、潼关。

    闭关坐看贼寇史斌和泾原路兵马,守住长安无虞。”陕州静塞营主将折彦质,指着军事舆图,对着李彦仙说道。

    坐山观虎斗。

    于如今的宋朝各地守将来说,也正常。

    须知如今赵官家南逃不明,北地和关中多地已经是无主状态。

    保境安民,维护辖区内百姓安全,防范金军和贼人的攻占,就是属地守将最好的本职了。

    李彦仙摇摇头,打来打去,损失的都是大宋的士卒。

    而且史斌麾下这些士卒和官军作战过,见过血,如果可以收降,并严明纪律,加以训练,未必不是一支精锐之师。

    尤其是目前陕洛两州经过同州、解州大战后,兵员减额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这10万和官军周旋幸存的大军难能可贵。

    此时已经是陕州静塞营副将张宗鄂则昂首挺胸,从军帐中步出,对着李彦仙说道,“大帅,末将有一计献上。”

    “说来听听。”李彦仙盯着目前这个浓眉大眼略显消瘦沧桑的汉子,企图从他身上搜刮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这厮毕竟在历史上是以义军光复名义有占据凤翔、长安(京兆府),然后还把吞并的心思打到了史斌身上,想来个“黑吃黑”壮大自己的势力。

    如今不过是被打败,委身于折彦质,忠城方面还是有待考究。

    “史贼尚未知我投靠大帅麾下,大帅,或许可以如此如此--”张宗鄂小声在李彦仙耳旁嘀咕了起来。

    张宗鄂献上的计谋是请君入瓮,只要将史斌诓骗入长安,再暴力控制他,就不怕他麾下那些将士不投降。

    李彦仙点头示意,当即让张宗鄂领了3000兵马投往大散关而去。

    大散关其位于秦岭北麓,是关中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

    史斌从兴元府败退后,被吴阶、吴璘两兄弟撵到了大散关。

    张宗鄂领了3000兵马自出大散关接应。

    大散关隘下,只见一路兵马,旌旗散乱。

    一枚黄色大纛迎风猎猎作响。

    上书大楚圣武天神大帝史斌。

    正是史斌携败兵与太尉曹宁、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