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集中注意力(2/4)
许大茂完成这一巴掌后,将李晓雅用力推倒在地。
“今晚我就守在这里,看你如何离开!”许大茂围着房子转了一圈,只要不是在他家,你李晓雅爱去哪去哪。
李晓雅并未再继续闯进来,而是默默地收拾了一下,返回了自己的住所。
这种反常的举动,简直就像是疯子一般,让人琢磨不透她的真实意图。
过了许久,众人都已离去,只留下了静静的院子。
娄小娥向许大茂等人点头示意,然后拉着呆柱的耳朵回到了家中。目前看来,呆柱仍然对妻子抱有畏惧之心。
看着众人逐渐散去,许大茂内心对许大清还抱有一丝感激,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恶心了李晓雅一下,或许许大茂无法如此顺利地控制住李晓雅。
“父亲,谢谢...”
话未说完,许大清已经在自言自语道:“真是遗憾,难道我有什么不好吗?你是寡妇,我也是单身汉,哪里有不匹配的地方?”
“难道年龄与外表就那么重要?难道不知道年长的男人更加懂得关爱人吗?”
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可能引起误会,他看向了许大茂。“大茂,你刚刚说了什么?”
“没什么!”许大茂回答道。
许大茂原本以为是许大清在危急时刻机智应对,没想到依旧是那个猥琐的许大清。
唉!
真是看错了人。
离异之后,以李大昌的花花心计,那是一个接一个的。到了他这个年纪,男女间的欢愉已无法为他带来内心的愉悦。无子嗣成为李大昌心头的一块伤疤。
收藏古董,偶尔能淘到宝,一夕之间富起来的感觉,确实能填补他的精神空洞。“老板,这件瓷器多少钱?”李大昌在一家地摊前蹲下,摊面上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令人目不暇接。
红色布料铺在下方,寓意财源滚滚不外流。摊位上坐着一位老人,虽已垂垂老矣,但面容中却透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三千块!”老板瞥了李大昌一眼,淡然开口。
三千块?
李大昌心头一震,这笔钱可不小。以他现在的身家,怕连这件瓷器的半价都拿不出。然而,古董圈有其固有的规则。
这六条规则,李大昌铭记于心:
1. 若非诚意购买,勿询价格;
2. 卖方需先报出价格;
. 询问成本视为不敬;
4. 观察不言;
5. 砍价需有度;
6. 砍价即意味着有意购买。
“三千块?太贵了,再给个价?”李大昌看向老人,三千块对他而言,无疑是天价。老人只是摇摇头,说:“没钱别碰古董,你走吧,看你这新手的样子,我也就不计较了!”
这番话让李大昌怒火中烧。
“没钱?你这是在侮辱谁?我还怀疑你是假货呢!”人活一口气,李大昌此刻就是要为这口气争斗。他正思索如何既能摆脱困境,又不失体面。
“假货?你的眼睛瞎了还是怎的?你去京城打听打听,谁不认识我和善贝勒?你说我卖假货?你也不问问,什么时候我和善贝勒买的古董有假的?”老人气得胡子都竖了起来。
“够了!清朝都已经 ,别在这儿胡搅蛮缠!”李大昌哼了一声。这句话对于和善贝勒来说,简直是当头棒喝。
废话!清朝虽亡,你这混账也配当我的奴仆?还能如此对我?
和善贝勒真怒了,清朝的衰落,让曾经的王公贵族们纷纷散落人间。年轻时缺乏一技之长,晚年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拥有前朝贝勒身份的他,摊位上的古董价格自然高于他人,尽管人们依然愿意购买。
他们知道,前朝王公贝勒家的物品不可能是假的。然而,清朝已经 近五十三年,老人如今已有六十多岁。昔日的奢华生活难以改变,为了维持生活质量,他只能不断地变卖家中的小物件。
从他摆摊四十余年的经营生涯中,从未有人如此挑衅他的底线。
\"那我就给你个价吧!\"和善贝勒开口,生活总是需要面包的。
在现实面前,和善贝勒不得不低头。
\"八块!\"许大茂在和善贝勒面前炫耀着手指。
\"八块?你这不是明摆着不想买吗!\"和善贝勒的眼睛瞪得老大,一千块钱可不是八十块,你怎么能一眨眼就给降到八块?
这哪是做生意啊?
文玩,它不仅仅是古董,更是心态的体现。个人的品质、知识、风格,都在一言一行中展现。如果疑心太重,价格低了担心是假货,价格高了担心被坑,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绝非文人风范。许大茂可并不是什么文人,他只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这文玩行业你不了解?你给出的价格太离谱了!\"和善贝勒的眼睛几乎要冒出火来。\"那我再考虑考虑吧!\"许大茂起身准备离去,但眼睛却不时地瞟向那尊铜马。
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