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堂前遇故人朝思暮想 河中审案情兄弟反目成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据徐硕说,当日他奉命去说和,却在半路遇到伏击,几乎丧命,所幸被当地人救起,养了几个月的伤,听说刘平被俘,所以起了救父之心。那刘平毕竟是其父,就算是投降了敌人,徐硕也是有心想将其带回,而不希望其留在西夏坏了名节。”

    堂上文彦博、富弼听到刘文坚言语,也是心内俱惊,这完全跟先前预想的南辕北辙。但是文彦博是何等机敏之人,自然不会偏听偏信。

    “刘文坚,依你所言,那刘平确系投敌叛国?”

    “是。”

    “如果是这样,徐硕何须再回我大宋?并且将你带回?还请你于这公堂之上指证于他,这不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文大人有所不知,我系刘家从将,自幼跟着将军出生入死。徐硕对我极其信任,事前将我带回,路上也对我有所吩咐,不要提及老将军投敌一事,只说重伤被俘。但是在这公堂之上,红口白牙,我不能欺骗当朝官家,即便刘将军对我有恩,我也不能做出这大逆不道之事。”

    “哥哥,你叛国投敌,那是灭了大义;你诬陷爹爹,那是丧了小德;家与国,你一样都没有维护好,早知今日,当初我们何必歃血为盟,对天起誓,要上阵杀敌?”徐硕跪于堂前,听闻刘文坚此言,忍不住痛心疾首,疾言厉色。

    那刘文坚本已铁了心咬定将刘平投敌一事,忽听得徐硕此言,不由得扭头,与他四目相对。

    “硕儿,你听哥哥一言……”

    “不必了,哥哥所言,不外那野利南鸢的雕心鹰爪吧?听说没有几个人能够从他的手里活下来的。即便如此,哥哥你跟硕儿回来,又何必隐瞒呢?你觉得西夏野利南鸢能看得起一个贪生怕死,背信弃义的小人吗?他们为何千方百计要爹爹投降?那是因为爹爹铮铮铁骨,知大义晓礼节,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爹爹于他们有大用处。而你,即便投降于他,也只是一条惟命是从的狗,他们几时将你当过人看?”

    刘文坚心内一动,徐硕俨然说中了他的心事,但却不敢表露,只是一味沉默。

    文彦博与富弼观此情形,对了一个眼色,二人皆心下有疑,对于刘文坚的证词,虽说与黄德和一致,但是却也有所出入。

    按照那黄德和的说法,刘平在三川口一战就派遣儿子去议和,自己举了白旗,再也没有下文。而这个刘文坚说得更为详细,就是三川口一战举了白旗之后未果,后来又在西南山安营扎寨被俘,才投敌。这个细节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照徐硕的说法,三川口一战,那黄德和已然临阵脱逃,因此,这后面安营扎寨的事儿他事先不知道,所以说不出来更具体的内容。这刘文坚伴刘平左右,因此对西南山的后续战争,描述的相当详细。

    另外的疑点就是,既然刘平已经投降,怎么还会被关押在鸣沙川御仓的牛棚之内,为了劝说他一个从将投降,何苦绕那么大的圈子?那西夏李元昊谁都知道嗜血成性,他不杀刘平是有可能,不杀他刘文坚,一个小小从将,真是不太可能。

    刘平既然已经投降,徐硕前来相救,何不说服他一同降了西夏,反倒任由他携了刘文坚逃出御仓,这不是给自己留下口实,为刘府招惹杀身之祸的嘛。

    文彦博几下思量觉得其中之事尚且蹊跷,这黄德和一口咬定刘平投敌,尚可说是自保;这刘文坚说刘平投敌,就匪夷所思了。按照他的描述,徐硕一再封他的口,果真如此的话,按照徐硕这等杀伐果决的武将风格,倒是一刀结果了他的命,更为放心一些。何必还将他带于这公堂之上,授人以柄呢?

    三人跪于公堂,见堂上文彦博沉默不语,一时间都没了主意,徐硕心下了然,这文彦博定是在思考其中的破绽。与黄德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激动颇为不同,这刘文坚的叛变,徐硕开始气急攻心,但随着他的叙述倒是淡定了不少。想这二人不论是依靠什么信息勾结在一起,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并不对称。这种情况下,二人虽都指证义父投敌,但是证词却有出入,这说的越多,出入越大,想那文彦博是什么人,怎么可能察觉不到。

    “徐硕,”文彦博突然说话,堂下众人俱是一惊,“你真该一刀结果了刘文坚。杀人灭口才是你的作风。”

    “大人说的极是。”徐硕心领神会。

    那刘文坚听闻此言,心中就像存了一只猫儿,顿时抓心挠肺了起来。

    三人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文彦博与富弼商议隔日再审,今日暂且退堂。

    黄德和与刘文坚心内颇有不甘,现在已经是两个证人俱指证刘平投敌,徐硕也是帮凶,那文彦博竟然毫无表示,至少应该拿人下狱了吧。不想文彦博竟然说出证据不足,很多细节还有待查证的话,分明就是有失公允。

    你道那刘文坚为何会临阵反水,其实,当日被俘,他经不起折磨,早就投敌。西夏军特地将他与刘平关押在一起,为的就是让他劝说刘平投降。不想目的还未达成,却迎来了徐硕这个不速之客,将那刘文坚给带走,逃之夭夭。

    那西夏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一路上,野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