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回 迁范雍夏子乔殿前领旨 荐希文韩稚圭临危受命(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事,还是心生胆怯。不想这官家话音刚落,就有人站出来,要助夏竦一臂之力。

    官家也没想到,这羊群之中,居然真有虎狼。他凝神一看,出列的是枢密直学士韩琦。不错,就是那西夏军师张元最嫉恨的大宋才子韩琦,进士及第,殿试榜眼,而就在前一年,这个韩琦竟然一纸谏书把朝中一众老臣一本参倒,令中书省枢密院集体换人。此人可谓国家的中流砥柱、藩篱重臣。朝中被称为“韩公”,你道这“韩公”有多大年纪?32岁而已。

    那韩琦正值盛年,心高倨傲,满腔的抱负,三川口战败之后,韩琦内心便是有一团火,那西平王番邦算是一个什么东西,竟然称国?什么西夏,就是俯首称臣的西平王而已。胆敢侵袭我西北边境,收复蛮夷一定要用蛮夷的法子,现在这官家已然增兵派粮,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脑子,就是有脑子的人。

    韩琦并不认为打仗一定要靠武将,那三国蜀相诸葛亮,魏国谋臣荀彧,岂不都是饱学之士,并不使枪弄棒,依旧战场立功,报效其主。

    官家点点头,“韩公此番抱负,朕先在这里谢了!”

    众臣子没有想到堂堂官家竟然会在朝堂之上对一个大臣说出这样一句话,实在是震耳发聩。

    “官家言重了,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丈夫理当报效国家,为国捐躯。臣愿与西北同生死,共存亡。”

    “好,朕现任命你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泾源路,全力辅佐夏竦,共御番军。”

    “谢官家,臣定不负官家重托。”

    官家点点头,现在剩下的就是鄜延路了,谁还当得起这个重任?韩琦一出,众臣皆低首,谁都知道,能与韩琦比肩的人,这堂堂大宋朝,也没有几个,或者说,就压根还没生出来。

    “官家,臣举荐一人。”韩琦拱手进言。

    “说。”这个韩琦倒是好,他不但自己扛了事儿,还拉上一个。群臣自危,内心都怕己是那个被举荐之人,虽说被韩公相中,那是殊荣,但是这西北战事,却不是人人都能抗。

    “饶州知州范仲淹。”

    群臣一听此名,心内先是一紧,然后又松了一口气。而官家亦是心下一惊,范仲淹!怎么把这个“老家伙”给忘了!说起这个范仲淹,令官家是又爱又恨,又气又敬。这民间都有传:“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现在就是用人之际,这朝廷没有了范君,处处都是忧患啊。

    一切都是那幅《百官升迁次序图》引起的,说起这范仲淹,官家的思绪又回到了景佑三年,也就大约四年前吧,这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当着满朝文武,向官家进献了一张《百官升迁次序图》。

    “官家,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朝这官吏的考察、提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还要有政绩的佐证,按照规范的手续办理。”范仲淹指着自己所作的那幅图进谏道,“吕相整治之下的群臣队伍,如今破格提拔成风,靠着裙带关系往上爬的人也不在少数,不按次序的升迁实则是为官大忌,势必会造成官员队伍的混乱。年轻朝臣的破格升迁,易致气盛自负,刚愎自用;年迈朝臣的破格升迁,则引起官场贪腐,晚节不保。依臣之见,凡重要的岗位的人选定度,非一人之言为重,须得全面考察,集众家之言。如确需破格提升者,亦不能由宰相一人说了算。”

    但是,那遭弹劾的吕夷简是什么人?身世显赫,家学渊源,系太子国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22岁进士及第,历任通州通判、滨州知州、祠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吕夷简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最重要的是,当年刘太后把持朝政,重用吕夷简,如若不是他从中协调和努力,官家也不可能顺利亲政。

    一代老臣,朝堂之上自然不能落了下风,范仲淹的《百官升迁次序图》一出,那吕夷简不甘示弱,当即反讥范仲淹迂腐,也是振振有词,直指范仲淹身为右司谏居然弹劾当朝宰相,“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你道那范仲淹是省油的灯?既然连《百官升迁次序图》都敢拿出来,自然不惧那吕夷简,“范某堂堂右司谏,为官之责就是道德教导,发现国事堪用之人才。吕相连连破格升任官员,到底是不是人才,到底是否为堪用之臣,一系列的考核教导,难道范某这个右司谏都不能提出意见了吗?”不仅如此,范仲淹竟然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

    这两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年龄加起来都逾百岁的白发老人家因结党营私之事吵得是可不开交,一连数月,整个垂拱殿都像是二人的舞台,上朝就见这二人唇枪舌剑,加之二人皆有“拥趸”,那一番激烈辩驳,令官家耳根子不能清净。

    最后官家碍于吕夷简当年作为官家陪读的情面,将范仲淹罢黜,任饶州知州。

    这范吕之争,牵涉甚广,一时间与范仲淹交好的臣子都愤慨不已。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竟然对范仲淹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