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赤条男子(2/3)
像这样的荒山什么没有,没有成片的野果,地瓜,满山的牛羊,靠挖草根,嘬苔藓,要不了几天就噶了。连续两天的奔波实在太累了,晚上啃了一个兔子腿就沉沉睡去,再醒天已经放亮,这几个兵真是有本事的人,背了一大堆东西脚步依旧轻盈,可能他们都习惯了吧,我扛了十斤东西,累的一身水,白天天气还是很热的,逐渐的靠近了一个大营,明显有很多人,扎营的地方兵马来回跑动,一队人过来接触,接过这些人身上的东西,跟着他们进了大营,老头被单独带走,剩下的人带走去了另一个营帐前,几人进去嘀咕了很久,出来一个着甲的人指了指我,问了一句什么,我是真心完全没听懂,只好胡乱比划了一个动作,挥大勺子的动作,嘴里发出几个叮当敲铁盆的动作,意思很明确老子会做饭,做个伙夫就好,饿不着就行,这个着甲的人搂了几下短短的胡子表示明白,遂让人带去一个偏僻的方向,走了不久,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什么伙房,是特么打铁的地方,老子是不是哪里表达不明白?我这细皮嫩肉的,打铁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真是夭寿了。不过这也难不倒老子,老子的堆叠大马也不是白看的,就是这几天腰杆要受苦了,这里管事的是一个两鬓发白的老者,接了营帐的令,安排下一个人,对他来说,这种事经常有,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里的工作修补兵器居多,重新打造的少,会抡锤子,就能用。
老头带着我去军需处领了一套布衣,五短打扮的,只是那兜裆布着实令人尴尬,只能凑合一下,趁着中午够热,冲个凉,下午便认了住处,说是住处,其实就是一个低矮的窝棚,有个落脚处,已然是不错了,先熟悉一下再说,下午跟着老头转悠了一圈,陆续有后勤营帐的送来一些残损兵器,老头把每一个兵器都仔细看一遍,拆掉配件,把需要修补的部分集中起来,断掉,开裂的放在一个原木台上,下午应该是有的忙了,看上去没多少,这些都是一些细致的活。中午一人领了一个饼子,有的吃了,有的揣在了怀里,不多时开始分发任务,多数是补个刀柄,枪杆什么,剩下崩口,断刃,还有几个弯掉了直不过来了,是肯定需要修补摆弄一下。一个年轻人皮肤黝黑,用力的拉动风箱,十分吃力的感觉,炉子里的炭火逐渐旺盛起来,老头挑了一件崩口的刀刃插进炭火,待烧红了取出来,放在铁台上用力将刀刃敲卷,估计应该是要重铸,不熟悉环境,语言也不畅通的时候,还是驻足观看为妙,就这样看着老头表演,实在是无聊至极,突然从快节奏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实在是不怎么适应,看着老头打出的铁花,慢慢的心也算静了下来。一把刀敲了一个小时的样子,才算大致完成,眯着眼睛校正了好久,表情才算放松下来,看样子是完成了,递到我手里,我也学着他的模样看了一个刀身,确实是挺直的,不过这东西有什么用呢?软踏踏,砍不了几下就坏了,这老头怎么不给刀淬火?据说这个时期是有淬火工艺的!?
皱着眉头看了好久又想了好久才出声道:沾火。
老头也是满脸疑惑,这几十年的老手艺被质疑了?想来应该不至于,管事说这人会打铁,应该是有一把子力气,这军营里不比市井,用不着关心那什么劳什子的未来,这仗不知道要打到什么年月,能不能活过明天也未可知,能做好一件东西更是艰难,就不必说谁调侃几句,老头学着杜安的口音重复了一句沾火,示意杜安解释一下。
杜安接过话茬连说带比划,老头也大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找军需处寻了一个木桶,盛满了水,将刀身烧的通红之后慢慢给刀刃沾水,滋滋声不停响起,最后直接插进水桶,不消片刻,抽出刀来,冒着点点白烟,递给老头,老头看了许久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只好拿了一把要修补的兵器对砍,抡大锤的年轻人拿着另一把刀比划好,老头直接挥刀砍了上去,当的一声,爆闪出些许火花,要修补的刀砍出一个大缺口,这个沾过水的刀只是有一点划痕,因为没有开刃细磨,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缺口之类的问题。众人喜笑颜开,手舞足蹈的,看来很多看似传承很久的技艺都是困之一域,不曾广泛流传,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吧,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能诞生出一点点技艺已然不易。
欢呼不久,老头直接跑出去不见了,其他人都带着欢喜继续完成工作,似乎打铁都不累了似得,这边无所事事的只好左看看右摸摸。地上有不少生铁料,敲起来声音脆脆的,拿个锤子用力敲几下,就把生铁料敲开了,茬口泛白,也算是不错的生铁,摸摸断口,相当的喇手,这玩意儿硬度应该很高的样子,可以做刀具,用来刮研刀口或者开槽,放眼望去都是一些最原始的工具,想来这里也做不出什么复杂的东西,就算能手搓出来,工时应该是极长才对......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老头带着几个人进来,都是穿着皮甲,留着长须,说长须,这不算特点,很多人都是长须,不知道是没刀可以刮,还是特意留的,为首的武将身形还是颇为威武,腰佩长刀,倒是没有披甲,进了打铁的棚子,众人相互打量了许久,这人便开口言到:“本将西讨大军总管李安远,不知先生名讳?”
“李安远?总管?
老头带着我去军需处领了一套布衣,五短打扮的,只是那兜裆布着实令人尴尬,只能凑合一下,趁着中午够热,冲个凉,下午便认了住处,说是住处,其实就是一个低矮的窝棚,有个落脚处,已然是不错了,先熟悉一下再说,下午跟着老头转悠了一圈,陆续有后勤营帐的送来一些残损兵器,老头把每一个兵器都仔细看一遍,拆掉配件,把需要修补的部分集中起来,断掉,开裂的放在一个原木台上,下午应该是有的忙了,看上去没多少,这些都是一些细致的活。中午一人领了一个饼子,有的吃了,有的揣在了怀里,不多时开始分发任务,多数是补个刀柄,枪杆什么,剩下崩口,断刃,还有几个弯掉了直不过来了,是肯定需要修补摆弄一下。一个年轻人皮肤黝黑,用力的拉动风箱,十分吃力的感觉,炉子里的炭火逐渐旺盛起来,老头挑了一件崩口的刀刃插进炭火,待烧红了取出来,放在铁台上用力将刀刃敲卷,估计应该是要重铸,不熟悉环境,语言也不畅通的时候,还是驻足观看为妙,就这样看着老头表演,实在是无聊至极,突然从快节奏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实在是不怎么适应,看着老头打出的铁花,慢慢的心也算静了下来。一把刀敲了一个小时的样子,才算大致完成,眯着眼睛校正了好久,表情才算放松下来,看样子是完成了,递到我手里,我也学着他的模样看了一个刀身,确实是挺直的,不过这东西有什么用呢?软踏踏,砍不了几下就坏了,这老头怎么不给刀淬火?据说这个时期是有淬火工艺的!?
皱着眉头看了好久又想了好久才出声道:沾火。
老头也是满脸疑惑,这几十年的老手艺被质疑了?想来应该不至于,管事说这人会打铁,应该是有一把子力气,这军营里不比市井,用不着关心那什么劳什子的未来,这仗不知道要打到什么年月,能不能活过明天也未可知,能做好一件东西更是艰难,就不必说谁调侃几句,老头学着杜安的口音重复了一句沾火,示意杜安解释一下。
杜安接过话茬连说带比划,老头也大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找军需处寻了一个木桶,盛满了水,将刀身烧的通红之后慢慢给刀刃沾水,滋滋声不停响起,最后直接插进水桶,不消片刻,抽出刀来,冒着点点白烟,递给老头,老头看了许久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只好拿了一把要修补的兵器对砍,抡大锤的年轻人拿着另一把刀比划好,老头直接挥刀砍了上去,当的一声,爆闪出些许火花,要修补的刀砍出一个大缺口,这个沾过水的刀只是有一点划痕,因为没有开刃细磨,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缺口之类的问题。众人喜笑颜开,手舞足蹈的,看来很多看似传承很久的技艺都是困之一域,不曾广泛流传,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吧,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能诞生出一点点技艺已然不易。
欢呼不久,老头直接跑出去不见了,其他人都带着欢喜继续完成工作,似乎打铁都不累了似得,这边无所事事的只好左看看右摸摸。地上有不少生铁料,敲起来声音脆脆的,拿个锤子用力敲几下,就把生铁料敲开了,茬口泛白,也算是不错的生铁,摸摸断口,相当的喇手,这玩意儿硬度应该很高的样子,可以做刀具,用来刮研刀口或者开槽,放眼望去都是一些最原始的工具,想来这里也做不出什么复杂的东西,就算能手搓出来,工时应该是极长才对......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老头带着几个人进来,都是穿着皮甲,留着长须,说长须,这不算特点,很多人都是长须,不知道是没刀可以刮,还是特意留的,为首的武将身形还是颇为威武,腰佩长刀,倒是没有披甲,进了打铁的棚子,众人相互打量了许久,这人便开口言到:“本将西讨大军总管李安远,不知先生名讳?”
“李安远?总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