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海豚科介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不能盲目乐观。

    早在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调查报告就显示:现存的大约四分之一的鲸和海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生存威胁,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海豚是大型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除了较为凶猛的鲨鱼之外,其它海洋生物基本不对其构成威胁。可以说,海豚面临这样的生存困境,最大的幕后推手还是人类。

    全球化的渔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捕鱼强度和广度,可以说,只要有鱼的地方,就会有愈来愈现代化的捕鱼工具和手段。尽管有了较为环保的捕鱼技术,但传统的手段还是随处可见,给全世界的海豚们带来灭顶之灾。意在捕鱼,但误捞海豚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一网打尽,大鱼小鱼尽收网中,海豚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的食物变成了人类的盘中餐。

    在东亚(日本)、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南美的部分地区,猎杀海豚,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习俗。据统计,在被捕后的90天里,53%的海豚郁郁而死;海豚的自然寿命平均为45年,半数被捕的海豚却在被捕后两年内死去,而它们的平均生活年限,也仅为5年;在人工环境里,海豚极易患上肺炎、肠炎等疾病,还会因为氯水中毒和长期抑郁惊慌而活不过七年之坎。

    2019年9月1日,日本海豚捕杀活动于和歌山县太地町拉开序幕,按照当地传统,捕杀期限将持续到2020年2月,该捕杀海豚活动被指残忍而备受争议。

    人类不假思索地向海洋和河流倾倒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废水,还有各种的农药污染和油田废物,已经让原本清澈的海洋变得浑浊不堪,而石油泄漏等大型事故时有发生,更是让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人口密集的沿河、沿江水域,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已经威胁水生物的生活环境,毒性海藻大量繁殖,也使这里的水域危机四伏。即使处于食物链顶端,海豚还是不能幸免,生殖和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死亡率也大大增加。1987年美国新泽西海岸数百头海豚因发生赤潮而引发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浑身长满脓疮而惨死,令人心惊,也让人心寒。

    听觉是海豚最为灵敏的感官,捕食、游走和嬉戏,都是依靠听觉进行。各种水下作业工程设备和日夜来往不息的大小船只,不仅惊扰了海豚的生活,海豚与船只“撞车”时有发生,这些人类活动的“噪音污染”,也使得海豚不堪其扰,身心受损,行为失控、压力倍增、生活习性出现异常。

    在许多河流流域,建大坝、修渔场、修建防洪工程,抽取水资源,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人为地改变海豚的生存环境,修筑各种工程,阻挡了海豚迁徙等活动。白鱀豚曾是中国引以为荣的瑰宝,但葛洲坝的建成,也或多或少加速了它的悄然消逝。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海平面上涨引发的降水、水温和盐分等等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部分沿海水温在短短半个世纪上升了3-4摄氏度,变化之快,使海豚们应接不暇,无所适从。

    可以说,不能清楚地统计数量,并不是因为分布广泛、数量繁多,更多的是人类的技术和认知十分有限。就在不经意的短短几十年间,它们曾经的欢快游弋的水中乐园,已经变得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海豚十分聪明伶俐,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大脑,而且沟回很多,沟回越多,智力便越发达。一头成年海豚的脑均重为1.6公斤,人的脑均重约为1.5公斤,而猩猩的脑均重尚不足0.25公斤。从绝对重量看,海豚为第一位,但从脑重与体重之比看,人脑占体重的2.1%,海豚1.17%,猩猩只占0.7%。

    此外,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海豚的睡眠和陆地哺乳动物存在显着的差异。陆地动物包括人类的睡眠一般是由两个不同的相:慢相和快相。当这类动物或人入睡时,首先进入慢相,然后逐渐加深,经过一段慢相后转入快相,从而完成一个循环。不同的动物,快睡相的时间也不同,如人的快睡相时间为半小时。而海豚大脑两半球则是交替睡眠的,当右侧大脑半球处于抑制状态时,左侧大脑半球则处在兴奋状态,一段时间后,右侧进入兴奋状态,而左侧又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海豚即使在睡眠也始终能保持足够的活动能力和必要的姿态。如遇到强烈的外界刺激,两半球将会迅速觉醒,以便应付紧急情况。最特别的是:成年海豚只有慢相睡眠而根本没有快相睡眠,至于为什么如此,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原因。

    瑞士苏黎世大学野生生物学家Angela Ziltener、德国吉森大学分析化学家和食品科学家Gertrud morlock等观察到海豚会选择特定的珊瑚去摩擦以治疗皮肤病。相关论文于2022年5月19日刊登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iScience(《交叉科学》)上。研究人员分析了柳珊瑚、皮革珊瑚,以及海绵,结果发现了17种具有抗菌、抗氧化、激素和毒性活性的活性代谢物。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让研究小组相信,珊瑚和珊瑚虫黏液可以调节海豚皮肤的微生物群,治疗感染。反复摩擦使活跃的代谢物接触到海豚的皮肤。这些代谢物可以帮助它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