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与众不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由于家里穷,余良很小就开始帮着家里操持家务,帮着干地里的农活儿。

    就好像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铁梅一样:提篮叫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至于“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那就是后话了。

    或许是过早承受生活摔打的缘故,与其他小孩相比,余良显得有些早熟。

    性格偏于内向,不是那种活泼好动的那种,平时说话很少,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句不说,小小年纪就给人一种很沉稳的感觉。

    村西的王奶奶很喜欢余良,与人闲聊的时候经常这样夸奖:贵人语话迟,这孩子肯定是当官的命,将来会有大出息的。

    从上小学开始,余良的成绩就非常好,虽然不是门门都拿满分,但也八九不离十。

    看着这个很有天赋的孩子,班主任黄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一道题别的孩子教四五遍都不会,余良教一遍就会了,而且学习还非常用功,连课间休息都是一副在思考的样子。

    都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贪玩是天性,可这孩子却为什么这么不喜欢玩呢?

    为了激励那些后进学生,黄老师把余良树为了标杆:你看看人家余良,再看看你们,都是在一个教室里学的,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人家考都少分,你们考多少分,不缺鼻子不缺眼儿的,这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别的学生都笑了起来,但余良却没有笑,脸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

    都说树大招风,别人笑可以,你笑却不可以。

    你一笑,一是显得你骄傲自满,不够谦虚,二是很容易成为那些后进学生记恨目标,成为他们今后打击报复的对象。

    虽然余良没有笑,但还是被几个排名倒数的后进学生记恨上了。

    这几个人分别是陈好强、陈好勇、陈武、陈力和陈士。

    为什么这几个人都姓陈,因为陈姓是在村里是大姓,占了全村人口的大多数,陈家庄之所以叫陈家庄,也是这个原因。

    这几个人年龄相近,臭味相投,学习都菜,而且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本家,很容易就聚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团伙”。

    平时玩在一块玩,遇事同进同退,俨然成了班里的“小霸王”。

    闲着没事儿,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教训教训这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找机会修理他一顿,好好出出自己心中的那口恶气。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不愁找不到机会的。一天放学,几个人把余良堵在了一个没人的空地上,拉开了比武的架势。

    余良冷冷的看看张牙舞爪的几个人,眼神中没有一丝的恐惧和慌乱,只是淡定的活动了几下身体。

    与那几个人相比,余良的个子并不高,身材还偏瘦,不是五大三粗的那种,正常情况下一对五,肯定会吃亏的。

    毕竟都是一个村的,都是同班同学,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那几个人还是很讲“武德”的,没有选择一拥而上的群殴,而是选择了一对一的单挑。

    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群殴余良,主要是不想把事儿闹大。

    一是怕动起手来真把余良打惨了,余良的母亲张桂花可不是省油的灯,肯定会挨个打上门去,骂他们祖宗十八代不说,要上一笔赔偿是肯定的。

    二是万一余良把自己被打的事儿告诉了黄老师,凭黄老师的暴脾气和对余良的宠爱,肯定会狠狠收拾他们一顿,得不偿失。

    三是在农村,小孩子之间一对一打个架是常事儿,还属于公平竞争范畴,家长、老师就是知道了,最多也就是训斥几句,而几个人群殴一个人,那性质就变了,有理也是无理,何况还是他们挑衅再先,影响是很坏的。

    几个人与余良商定规则,就是这个输了那个上,只要自己一方有一个人把余良撂倒了,就算自己这方赢了,以后余良就得乖乖听他们的,做他们的小弟。

    如果余良这一方赢了,以后他们几个就全听余良的,认余良为大哥,唯余良马首是瞻。

    一言不合,当即开打。

    几分钟后,结果很快出来了。出人意料的是,几个人没有修理了余良,而是都被余良修理了。

    “没听说这小子和谁学过武功啊,身体灵活不说,力气还邪大,各种招式也让你眼花缭乱,别说一对一单挑,就是咱五个人一起上也不是他的个儿啊”,几个人面面相觑,感觉一头雾水,看余良的眼神都有了变化。

    其实这几个人没听说余良和谁学过武功,但不代表余良没有学过武功。

    余良的武功,是他的父亲余建国教的。至于父亲余建国的武功是谁教的,余建国从来没有说过。从4岁开始,每年春节回来,余建国都要教余良三招两式。

    余建国常说,作为一个男人,迟早是要出去闯荡的,咱家无权无势,如果不学会两下子,连防身保护自己都做不到,能有多大出息,能被谁看得起?

    在父亲余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