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月25日(五)(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师傅从不给工人讲任何道理,任何道理人人心里自知。任何附加个人感情的言辞,都是对伟大革命牺牲精神的亵渎。

    那时大型起重机械尚不发达。即使安装一个不显眼的构件有时七拐八拐不知需要反几次卷扬,处处潜伏着安全隐患,处处跟钢铁打交道,不是战场,稍有不慎流血是小,发生重大事故带来的损失不可想象。很多结构部件需要北星自行设计制作,现实工作不是工人肯卖力气,肯流汗,处处节约材料就能干出好工程。需要好的技工,焊工技艺保证合格,起重工保证物件安全精准吊装就位,管工一丝不苟,铆工严丝合缝,所有的困难考验的不仅仅北星,而是中国工人的担当。精神是灯塔,照耀着迷茫的海洋!精神是舵手,把握着远行的目标!一切的困难、努力跟革命事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老师傅身先士卒,众人一心,同劳同酬,无坚不摧,无难不克,畅和言笑,无不充满干劲。工人们对待工作积极向上的热情,对待生活满是希望的热爱超过任何时候。不计报酬一份盒饭每天晚上加班到九点,甚至更晚。一天,二天,十几天过去了,有人偶尔家里有事回去几天,再回来简直不相信眼前的变化。工人们的家庭生活都很贫困,不是人们不在乎加班加点得到柴米油盐微薄的报酬,而是相信努力是不会白付出的,为了北星公司的明天,为了国家电力事业的明天。为了远乡夜晚一片灯光的亮起,为了城市工业工厂机械的轰鸣,甘心的付出,默默地奉献,相信北星公司不会亏待不分昼夜辛苦付出的人!相信伟大的国家不会忘记为了电力事业付出辛苦的人!几十天……一百天过去了。在鞭炮、掌声、热泪中庆祝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实现了。

    那时,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是多么诚信,有了精神食粮,没有干不成的事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今天再回头看那时的人们,似乎真是太傻了,劳动不计报酬,生存不论环境,职位不比高低,一切干就完了。

    那时,傅铭宇自认为自己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最起码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忠诚的心理。把入党申请书郑重的交到党组织。老师傅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在党旗的誓言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

    二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当年的老师傅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老师傅的接力棒落在当年跟自己一样的年轻人手里。一年又一年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青年为北星公司的建设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北星公司永远不缺少年轻人的动力。无论怎样,像自己这一代的老师傅再也没有自己年轻时代的老师傅那样的威信力。很多的时候,傅铭宇害怕回忆过去,害怕看到记忆里老师傅那张布满沧桑的老脸,害怕那双充满期待明澈澈的眼睛。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条件在一点点腐化人的思想。“祸莫憯于欲利”,使人理解不了的是,生活被一种难以解脱的魔咒牢牢地把控着。人们努力工作追求的奔头莫不过得到物质上的富足,由此带来的精神的快乐。事实却是,人们在努力中无形的落入物质生活相互攀比的圈套,失去了本位追求的概念。

    物质匮乏时代,几十年不长一分工资,没享过一天福的老师傅却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过得少有的富足。那时个人的幸福在企业的责任面前是多么不值得一提。那种永恒不灭的精神再也难以追回。给后人留下难以理解的反思。按着老师傅的意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齐心协力创造未来生活最大的受益者绝不是他们那样的领路人。物质生活的攀比追求是永没有止境的,不断追求自我物质享乐的同时,其威信力却在情欢纵欲中逐步丧失,与前辈遗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精神疏离得越远,直到有一天达到连自己也不相信那种光辉是真实存在过。甚至会有一种使人可怕的现象发生,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在乎那种可贵的精神得失,甚至对那种可贵的精神越加持有怀疑的心理。造成这种局面根源绝不是年轻人的过错,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或者说涉世未深,他们还没有达到控制局面把握权力的能力。想到这里,傅铭宇索性坐了起来,搓了搓脸,把杯子里的凉茶兑了热水,一口喝了下去。很多事情只能在心里想想,却不能说出来。

    很多时候,傅铭宇曾一再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自己原本抱着一片诚心,人们却总说他说话缺少实际意义,处处打官腔,啥叫官腔?官腔难道不是真话吗?不是实话吗?自己并未觉得说的不是实话,不是心里话。世界总是在黑夜跟白天的轮替中闪过。既然自己荣幸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无法跟一照千里的光芒比强,默默的做一支蜡烛总不算是狂妄吧。微弱的光亮在白天显不出任何的价值,在黑夜(人们需要的时候,企业艰难的时候)再微弱的光亮都会成为希望的亮点。

    像无数人一样,傅铭宇对毛主席的才学、智慧、韬略、胆识敬若圣贤,毛主席好读史书的习惯竟也使他对史书有了浅薄的兴趣。当他读到《梁史》的时候,深思了许久。虽处乱世,梁武帝萧衍也算天谴人愿,续接正史,成为一国之君,运不说不强,寿不说不长,若励精图治,国人不谓不得天恩福佑。散骑常侍贺琛向梁武帝启陈粱之弊政,不被采纳反遭震怒,奸佞乱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