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永乐大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到《永乐大典》赵磊就想起了他读书时老师讲到这里时满脸的遗憾。

    那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部人类文化的瑰宝至今都下落不明。

    纸质的,又相隔这么多年,或许早就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了吧!

    全书卷,光是目录都有60卷,册。

    整部《永乐大典》差不多有3.7亿字。

    这部《永乐大典》汇聚了古今中外差不多七八千种的图书,里面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天文,地质,阴阳,医书,还有佛经,道经,和各种民间技艺,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

    可这样人类文化的瑰宝却落得个下落不明,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现在,。

    仅剩的800余卷更是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余的在哪里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要是朱棣知道这个消息的话恐怕得气的棺材板都得掀开。

    他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历经数年编造出来增加自己功绩的巨着竟然就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这怎么能不算是一个天大的遗憾呢,是大明的遗憾,是明成祖朱棣的遗憾,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遗憾。

    【在编造过程中,我时常亲临图书馆与学生们讨论古迹真伪,批评文章高下。

    我对于知识的尊重与热爱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倾注心力,当我翻阅着那些装帧精美的书页,看到前人智慧的结晶与当代学者的才情一并沉于纸上,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永乐大典》的文章标志着大明文化的鼎盛时期到来。

    我将之视为国家的瑰宝,命人妥善保管,使之成为后世研究的宝贵资料。】

    “永乐大典,的确是可惜了!”

    看到这里康熙很是感叹。

    到如今《永乐大典》的正本早就丢失了,存在于书库里面的几千卷也只是拓印下来的副本。

    或许正本早就在这些年中已经没了吧!

    【在我统治期间,大明帝国的外交政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我深知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性,因此我派遣使者远赴海外,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开展贸易往来。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远航的郑和下西洋。

    除了海上的探险,我也重视陆地上的边境安全。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确保国土的安全与稳定。】

    “不错,等等……朕没有听错吧,迁都北京?”

    朱元璋愣愣的看着天幕,前面的那些功绩他很赞同,不管有没有夸大,至少他做了,可最后那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迁都北京?

    他们现在不是在南京吗?

    “呵,这个混蛋小子,合着他连都城都迁走了?”

    朱元璋简直不敢相信,他觉得他现在真的是手痒的很,想揍人……

    他把整个都城都迁到北京去了,那那个已经死了的自己呢?

    稍稍一想朱元璋也就明白了,恐怕整个南京就留了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吧!

    好家伙,这个混蛋小子就是欠揍,今天谁也别想拦他,不把老四这个混蛋小子的屁股揍开花他绝不姓朱。

    朱元璋挽起袖子,一副凶神恶煞气急败坏的模样。

    朱标没有拦,说实话,他也挺想揍的。

    一直到现在朱标都觉得自己十分憋屈,早死的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叛逆的弟弟,真的,够了……

    正在两人念叨的时候马皇后带着畏畏缩缩的朱棣走了进来。

    刚一进来就迎上自家老爹那凶神恶煞的表情,朱棣立马躲在了马皇后身后,可怜巴巴的揪住马皇后的袖子。

    “娘,你瞧咱爹那样子,你得保护儿子啊!”

    朱棣只觉得吾命休矣!

    就老爹那样子他有点儿怕自家娘亲拦不住怎么办,想到这里朱棣可怜巴巴的看着立在一旁的自家大哥。

    他大哥朱标平时是最疼他的,不知道能不能拦住?

    “小兔崽子,你给老子我出了,大男子汉的躲在你娘身后算什么东西?”

    朱元璋看着这小子竟然还敢躲,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抄起脚上的鞋板子就要去揍人。

    马皇后看天看地唯独无视了朱棣那求救的眼神。

    嗯,这天花板可真精致,这地板可真干净……

    什么,儿子被揍?

    儿子被他爹揍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眼看着没人救自己,朱棣十分有眼力见儿的重重跪了下来。

    “爹,儿子错了。”

    朱元璋看着这小子这么干脆他反而有些不好下手,举过头顶的鞋板子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你错哪儿了?”

    “我,我……”

    “反正儿子就是错了,你要打就打吧。”

    朱棣也不知道他到底错哪儿了,错在不该造反吗,这个朱棣觉得他没做错。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允炆那个小儿这么对自己,难道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