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西湖的前世今生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南宋,这个时代倒是可惜了!”

    朱元璋难得感叹了一下,对于两宋时期朱元璋是有些怒其不争的愤怒。

    两宋时期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甚至整个两宋时期都十分富有,可偏偏就是对外面的这一块儿简直堪称懦弱无能。

    打赢了送钱,打不赢还是送钱,朱元璋觉得他们是真的钱多了用不完啊!

    想到两宋时期送出去无数的钱财朱元璋就觉得心痛。

    有这么一笔钱倒是给百姓们谋点儿福利啊,这难道不比拿去滋养敌人好吗?

    关外的那些蛮夷人就是被他们这群人养肥的。

    养肥了他们又来攻打自己人,真不知道这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

    对于两宋,现代的所有人提到他们都是唯有“无语”两个字来形容。

    文化和商业的发展不可否认是世界的巅峰,可偏偏这样一个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的国家在对外这一块儿上那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

    同样都是起兵起义,怎么这宋朝的这些皇帝就不能学学人家汉朝的,要是当年汉武帝有这么多钱财恐怕早就把全球都统治了!

    【而人才汇聚的杭州又引领着南宋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艺术,数学等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自此“人间天堂”的美誉开始广为传播,杭州成为了当时最风雅,最开放,最繁华的城市。

    然而,两宋的繁华终究有太多的家国遗憾,当王朝更替,时代变迁,这座人间天堂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又能否再次迎来新的转折?

    在中国东部,家喻户晓的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逐一贯穿五大水系,在杭州和钱塘江交汇。

    但实际上早在公元七世纪隋唐大运河贯通后,杭州就已经是沟通南北的枢纽,商品经济也随之在此扎根。

    尤其是明清时期,杭州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人多地少的压力促使杭州再次做出改变。

    于是从平原到山间,人们种桑,种棉,种麻,种稻,种竹,种茶。

    今人熟知的龙井茶正是从此时开始声名远扬。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造扇,造线,造粉,造笔,造纸……

    制药酿酒,制造丝绸,几乎可以再次生产一切。

    为了使商品高效运转,密集且灵活的市政替代了体量庞大的城市。

    各式商品从这里出发,穿越桥梁,穿越街巷,穿越村庄,汇入钱塘江,汇入大运河,继而流向全国,勾列出一张古代淘宝网。

    当家家户户被商品经济渗透,市民文化继续强势兴起,黄公望在富春江畔运用出《富春山居图》,施耐庵在钱塘江潮来之时,决心让鲁智深圆寂,顿悟。

    湖畔的雷峰塔留下了追求爱情的白娘子,山中的万松书院记述着凄美的《梁祝》。

    杭州的山水成为天然的,开放的,人人可触达的舞台。

    无人雅士,豪门商谷,深斗小民的悲欢都可以注入在这片山水里,于是天堂成为了众生的天堂。】

    “真的有这么好的地方吗?”

    许多从没有去过杭州这个城的人同时发出了一个疑问。

    听天幕这么说让他们都想去看一看了。

    只可惜他们也知道这只是想想而已,想要付出行动那是不可能的。

    杭州离他们那可是有十万八千里的远,想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根本就是妄想。

    他们又不像后世子孙那样交通那么便利,不管在哪里几个小时就能到的事情,他们现在这个时代想要走出家门那可是很难的。

    首先家里得富有,但凡没点钱都不敢走出家门。

    还有得会骑马或者有一辆马车,这就是他们现在主要的交通工具。

    有那马车和马也不算,路呢,最主要的是路啊!

    他们现在的这些路可不像后世那么平稳宽敞,甚至路上还会时不时的有什么劫匪之类的,所以说普通人想要出个远门儿那是难如登天的事情,看着天幕也只能流下羡慕的泪水。

    他们现在倒是有些希望后世的那个男子去看看,他去看了不就相当于他们也去看了吗。

    【在这里,人们爱山水,也爱凡尘,爱美丽爱打拼。

    然而天堂的命运依旧曲折。

    近代以来,随着运河走向衰落,杭州失去了枢纽优势,地位大为下降。

    它在等待一个更大的时代机遇,当那个机遇到来时,5000年的积累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

    每年农历八月,汹涌的钱塘江大潮都会迎来最壮观的时刻。】

    天幕中,出现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

    似乎是迅洪时期,那原本平静的海面上一左一右两道水浪交汇在一起,形成一道白色的分界线。

    然后一道一道的海浪冲向海岸,偏偏那岸上还有许多人站在那里,看到了洪水来了也没有跑,完全没有意识到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