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然了,一篇文章还不足以李母做出什么决定。

    一直到下午,她要去买菜做饭,偏偏家里几个小的哭着闹着要一起去。

    闹得实在是没办法,李母只能答应。

    出门前,李母对这几个孩子是千叮咛万嘱咐,出门了可就得乖,不能乱跑,也不能半路让抱。

    但结果可想而知。

    一两岁的小孩儿能完全听大人的话,乖乖不闹脾气的可太稀有了。

    都还没走到菜站,最小的孙子就已经走不动了,闹着缠着要奶奶抱。

    到了菜站,另外两个孙子孙女更是直接被不同的东西吸引,李母只是付钱的一眨眼功夫,俩孩子直接一个南一个北跑没影了。

    又跟之前每一次买菜一样,李母光是要抓着这两个孩子别乱跑,至少别往两个方向跑,就得花费大半精力。

    胳膊上还得抱着小孙孙。

    买完菜从菜站出来,简直心力交瘁。

    下意识念叨了一句:“我要是有小推车就好了……”

    话音未落,她脚下一顿。

    “对啊,我为什么不买一辆小推车呢!”

    说买就买。

    李母回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先把报纸给找出来。

    “泾阳县第一家具厂。”

    光这名字就让李母消除了大部分疑虑。

    现在国营大厂的产品质量还是能保证的。

    只是这泾阳县……

    李母想了想,去了隔壁:“芳姐,你儿子最近是不是去泾阳县派出所出差了?”

    邻居点点头:“也就这两天,就该回来了。”

    李母一下笑了:“那能让你儿子帮我在泾阳县买个东西带回来不?”

    这有什么不能的。

    于是,还在泾阳县派出所加班的某个年轻公安就接到了亲妈的电话,指名道姓:“儿子啊,你回市里的时候,给你李婶儿买一台儿童小推车回来,四个轮儿的,说是泾阳县第一家具厂的,你好好挑,可别给你李婶儿买坏的回来。”

    公安没当回事,一口应下。

    边上有泾阳县本地的老公安问了一句:“要买什么东西啊?本地特产??”

    年轻公安随口道:“说是你们县第一家具厂的儿童推车。”

    老公安一愣,下意识就要说一句“咱们县哪来的第一家具厂”,话还没出口。

    边上的顾大头就接话道:“这个我知道,你去供销社就能买到,也不贵!”

    年轻公安点点头:“谢谢你啊同志。”

    顾大头爽朗地笑笑,顶着老公安不解的眼神,深藏功与名。

    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家庭中。

    一篇不到两千字的短篇文章不算什么。

    哪怕是发表在泾阳县日报上,能够影响的范围也不大。

    但一篇刊登在江安晚报上的文章,那可就太不一样了。

    江安晚报和江安日报一样,都是面向全市发行,辐射到周边县城。

    甚至因为江安晚报的内容比起日报更加贴近普罗大众,也更加轻松休闲,连不少公社都会预定。

    同一天,整个江安市包括市区,以及下属的包括泾阳县在内的十三个县城,但凡是订了晚报的人,就都看到了这篇文章。

    当然不可能每个看到文章的读者都有婴儿车和儿童推车的购买需求,也不是每个读者都会升起购买的欲望。

    但哪怕是一百个里只有一个,那数量也足够客观了。

    与此同时,既然想要拿奖金,年轻售货员葛兰就没想着糊弄了事。

    趁着中午吃饭的功夫,把那张纸上的内容倒背如流。

    第二天,还真让她找到机会推销出去两辆小推车,用的理由还是一样的——这小车牢固得很,平时用来推小孩,冬天能用来运白菜萝卜土豆,一车二用,方便实惠!

    轻松几句话,两毛入手。

    葛兰正打算打电话去让家具厂再送几辆车过来呢,就见好几个人急匆匆过来,二话不说就道:“我要买一辆你们县第一家具厂的婴儿车,要票吗?多少钱?”

    “我也要一辆。”

    “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要一辆小推车,大号的。”

    大家七嘴八舌道。

    听到彼此的话,还睁大了眼睛很是不可置信。

    等听到葛兰说不要票的时候,更是一个个抢着掏钱,生怕东西被别人抢险买走的样子。

    葛兰都惊呆了。

    怎么回事?

    前几天还有些滞销的东西,怎么才过了一天,就突然被人争着抢着要买了?

    心里虽然不解,但也不妨碍她飞速开单子收钱。

    只是,想要买婴儿车的人还好说。

    供销社刚好就有,付了钱就能直接带走。

    唯独那个说要买小推车的。

    葛兰有些为难:“同志你刚好晚来一会儿,刚卖出去两辆,店里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