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国(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萨尔浒之战中,大明强出来的兵何处去了?

    万历二十三年的冬天,在蓟州镇石门寨,蓟州总兵官王保说‘今日发饷,不要带甲兵’,将刚刚在朝鲜打完胜仗的浙兵皆坑杀之,戚家军求荣得辱,成为大明江河日下的一个注脚。

    “戚帅辛苦。”朱翊钧停止了问询戚继光的动向,作为三镇总兵官,戚继光真的很忙,虽然离京师很近,但他还是边军,有巡察边方的准备。

    关于陈五事疏的内容,朱翊钧并没有多问,大明京师的考成法刚刚开始试行,不易操之过急。

    讲筵开始了,张居正对讲筵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迷茫,这种迷茫在他考中进士之后,从未有过,论语的注解越来越奇怪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变的越来越陌生。

    张居正开口说道:“子曰: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引导;政,正人者不正,法律政令;齐:齐一;刑:刑罚。”

    “德;行道而有得;礼,制度品节。耻,是愧耻、羞耻。”

    “孔子云:人君之治天下,不过是要人为善,禁人为恶而已。”

    “解曰:用法制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整齐他们,老百姓虽然免受刑法,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整齐百姓,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也会使人心归正,天下向治。”

    “《礼记·缁衣篇》云: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耻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孟子·尽心上》云: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用道德去引导、用礼法去整齐万民,使天下百姓,闻善能徙、知过能改,修养人格、实践德行。”

    张居正讲的是论语,引用了孔子的话,又引用了《礼记》、《孟子》,似乎如此引经据典,就足以夯实自己的思想钢印,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一样。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问道:“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然也。”张居正松了口气,陛下果然很懂,从中提炼出了关键和精髓,这些话的核心主张,就是以德治国。

    朱翊钧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君子,小人,而后又在君子下面写上了谭纶、戚继光,在小人下面写到了杨博、王崇古、张四维、葛守礼、雒遵、景嵩、韩必显。

    想了想,小皇帝又把葛守礼给划了去,这家伙还不配做小人。

    写完之后,小皇帝看了许久,才开口问道:“元辅先生,朕有惑。”

    “臣为陛下解惑。”张居正现在听到朕有惑这三个字,就只感觉一股凉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感,让他心神一凛,这讲筵的差事,必须要尽快给出去,再这么奏对下去,张居正怕是连圣贤书都不认识了。

    堂堂大明进士、文渊阁首辅,给一个十岁的孩子上课,怎么就这么难!

    朱翊钧开口问道:“谭纶做事光明磊落,不阿附族党,坦坦荡荡,上无愧于义,下无愧于心,可谓君子?雒遵、景嵩、韩必显小题大做,倚礼而行族党排异之事,不胜不止,用舍予夺,无纲无纪,可谓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张居正肯定的回答道。

    朱翊钧立刻开口问道:“元辅先生教咱,以德何以服人?”

    谭纶被数次弹劾的原因是不阿附晋党,而弹劾他的人,是晋党的科道言官,扛着礼法的大旗,做着族党排异之事,以德又如何服人呢?

    没有说服力啊!

    这最后处置,还是要落到这法律政令之上。

    张居正沉默了片刻说道:“陛下,臣不知。”

    张居正其实知道如何以德服人,确切的说,圣贤书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发于心,行出于义,便可以以德服人,这个逻辑是非常完整的。

    可是在谭纶被连章弹劾之事,张居正实在是说不出这句话来,这是哄小孩子的话,陛下虽然十岁,可是陛下是大明的君王。

    政,正人者不正,用道德的力量无法纠正他人行为的时候,就只能用法律政令了。

    正如陛下之前说的那般,贫贱不移则必谄,富贵不限则必骄,礼必坏,乐必崩,礼崩乐坏。

    “元辅先生,朕有惑。”朱翊钧继续说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