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若再有战祸边衅,朕必永清草原大漠(2/5)
廷议仍在继续,兵部汇报了今岁水师扩军的详情,水师从松江镇扩展到了松江、月港、广州三镇水师,而这三镇水师规模为松江镇三万,月港、广州各一万五千人,总计规模达到了六万。
而大明水师数量,在三年内,会从三万扩展到九万,并且形成实质性的战斗力。
比较有趣的是,今年硝石的产量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从五十万斤,猛增到了253万斤,这个恐怖的数字,其实是73艘马船的咸砂,明公们对这件事心知肚明,但都是看破不说破。
工部奏闻了隶属于朝廷的造船厂、织造局、官厂团造、酒窖、明矾等诸事,大明今年的官厂仍然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而匠人的匠户也从去年的十九万户,增长到了21万户。
大明的明公们终于有丝绸可以用了,丝绸的产量能够满足泰西大帆船的需求,仍有剩余,可以送到朝廷,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给京堂百官织造所用。
廷议的内容很多,一到年关,这廷议的时间都会延长一些,朱翊镠觉得无趣,终于在他忍不住打哈欠的时候,漫长、枯燥而无聊的廷议,在臣等告退的声浪中,结束了。
“哥,围绕吏部尚书的位置,应该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抢吧!”朱翊镠满眼兴奋的问道。
“礼部无所谓,但吏部是张党的自留地,先生是不会让的。”朱翊钧摇头说道:“考成法是一切新政的基础,让你学大道之行你不学。”
“就是说不会有吗?”朱翊镠略有些失望的问道。
“嗯。”
朱翊镠想看热闹,但让他失望了,并没有围绕吏部尚书惨烈的党争,张居正在朝堂之上,依旧拥有着极为强悍的权威,吏部是没人能伸手的。
全楚会馆,大明次辅王崇古、大司马谭纶、大宗伯万士和齐聚文昌阁内。
张居正要和其余两党的党魁确定吏部尚书的人选,这事宜早不宜迟,年前必须完成,迟则人心思动。
“让梁梦龙从大宁卫回京吧。”张居正确定了吏部尚书的人选,梁梦龙。
梁梦龙,张居正门下,蓟辽总督,梁梦龙在嘉靖三十二年中进士,那一年张居正刚刚回京,李成梁克平古勒寨,戚继光带领彼时只有一万的京营出塞至一片石再至广宁卫时,梁梦龙为总督军务,自此,戚继光每次出征,梁梦龙都是京营总督。
“不行!绝对不行!”谭纶一听就急眼了,他猛地站了起来说道:“梁梦龙在万历六年已经加兵部尚书,我要是突然死了,他该到兵部来!你江陵公一开口,就把他弄到吏部去算怎么回事!”
“说什么胡话,什么死呀活的。”万士和虚啐了一口,这谭纶说话就是怪,哪有咒自己去世的。
谭纶甚至把兵部尚书继任人的主意打到过凌云翼身上,大明兵部尚书是要能骑马的人,这是嘉靖年间定下的规矩,操阅军马时,不得乘轿,得骑马进行,京营兵强马壮,总督这等强军军务,那必然要有点本事,京营里李如松这样的人,并不少。
万历元年起,梁梦龙就是兵部左侍郎,到了万历六年,加兵部尚书称部堂,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有一子恩荫为锦衣卫世袭百户,而不是恩荫国子监,这就是奔着兵部尚书培养的。
结果现在,张居正要让梁梦龙回京做吏部尚书,这完全打乱了谭纶的安排。
“大司马啊,梁梦龙可是我张居正门下,怎么就成了你的人了,我怎么不能安排了?”张居正笑容满面的说道:“哎呀,兵部尚书的位置,大司马再找找,现在吏部缺员。”
“找?哪里找?!”谭纶叹了口气,浙党里真的找不出来兵部尚书合适的人选,沈一贯?余有丁?连马都不会骑,真的不合适。
王崇古侧着身子对着谭纶说道:“我这里倒是有个人选,麓台书院的院正刘应节,是个不错的人选。”
谭纶叹了口气,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刘应节是山东潍县人,和张居正是同榜,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万历四年云南参政罗汝芳回京述职,刘应节和罗汝芳在城外聚众讲学,违背了张居正整饬学政禁止聚众讲学的禁令,在言官的弹劾下,致仕归乡创办了麓台书院。
聚众讲学的是罗汝芳,刘应节多少有点躺枪了,出事后,刘应节也找过张居正,但最终未能获得庇佑,彼时是张居正整饬学政的关键时刻,刘应节的同窗之谊和国策之间,张居正选择了国策。
谭纶如果举荐刘应节的话,那刘应节就该算作是浙党人物了。
刘应节不如梁梦龙,主要就是政治信仰不坚定,他参与到了聚众讲学,还创办了麓台书院。
但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蓟门是京师的北大门,蓟门在京师就在,这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现在大宁卫、全宁卫在手的大明,蓟门已经退居第四道防线,但蓟门防务,仍然兹事体大。
刘应节在万历元年是兵部右侍郎,如果不是罗汝芳案,刘应节现在至少也是左侍郎,成为尚书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张居正思考了片刻说道:
而大明水师数量,在三年内,会从三万扩展到九万,并且形成实质性的战斗力。
比较有趣的是,今年硝石的产量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从五十万斤,猛增到了253万斤,这个恐怖的数字,其实是73艘马船的咸砂,明公们对这件事心知肚明,但都是看破不说破。
工部奏闻了隶属于朝廷的造船厂、织造局、官厂团造、酒窖、明矾等诸事,大明今年的官厂仍然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而匠人的匠户也从去年的十九万户,增长到了21万户。
大明的明公们终于有丝绸可以用了,丝绸的产量能够满足泰西大帆船的需求,仍有剩余,可以送到朝廷,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给京堂百官织造所用。
廷议的内容很多,一到年关,这廷议的时间都会延长一些,朱翊镠觉得无趣,终于在他忍不住打哈欠的时候,漫长、枯燥而无聊的廷议,在臣等告退的声浪中,结束了。
“哥,围绕吏部尚书的位置,应该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抢吧!”朱翊镠满眼兴奋的问道。
“礼部无所谓,但吏部是张党的自留地,先生是不会让的。”朱翊钧摇头说道:“考成法是一切新政的基础,让你学大道之行你不学。”
“就是说不会有吗?”朱翊镠略有些失望的问道。
“嗯。”
朱翊镠想看热闹,但让他失望了,并没有围绕吏部尚书惨烈的党争,张居正在朝堂之上,依旧拥有着极为强悍的权威,吏部是没人能伸手的。
全楚会馆,大明次辅王崇古、大司马谭纶、大宗伯万士和齐聚文昌阁内。
张居正要和其余两党的党魁确定吏部尚书的人选,这事宜早不宜迟,年前必须完成,迟则人心思动。
“让梁梦龙从大宁卫回京吧。”张居正确定了吏部尚书的人选,梁梦龙。
梁梦龙,张居正门下,蓟辽总督,梁梦龙在嘉靖三十二年中进士,那一年张居正刚刚回京,李成梁克平古勒寨,戚继光带领彼时只有一万的京营出塞至一片石再至广宁卫时,梁梦龙为总督军务,自此,戚继光每次出征,梁梦龙都是京营总督。
“不行!绝对不行!”谭纶一听就急眼了,他猛地站了起来说道:“梁梦龙在万历六年已经加兵部尚书,我要是突然死了,他该到兵部来!你江陵公一开口,就把他弄到吏部去算怎么回事!”
“说什么胡话,什么死呀活的。”万士和虚啐了一口,这谭纶说话就是怪,哪有咒自己去世的。
谭纶甚至把兵部尚书继任人的主意打到过凌云翼身上,大明兵部尚书是要能骑马的人,这是嘉靖年间定下的规矩,操阅军马时,不得乘轿,得骑马进行,京营兵强马壮,总督这等强军军务,那必然要有点本事,京营里李如松这样的人,并不少。
万历元年起,梁梦龙就是兵部左侍郎,到了万历六年,加兵部尚书称部堂,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有一子恩荫为锦衣卫世袭百户,而不是恩荫国子监,这就是奔着兵部尚书培养的。
结果现在,张居正要让梁梦龙回京做吏部尚书,这完全打乱了谭纶的安排。
“大司马啊,梁梦龙可是我张居正门下,怎么就成了你的人了,我怎么不能安排了?”张居正笑容满面的说道:“哎呀,兵部尚书的位置,大司马再找找,现在吏部缺员。”
“找?哪里找?!”谭纶叹了口气,浙党里真的找不出来兵部尚书合适的人选,沈一贯?余有丁?连马都不会骑,真的不合适。
王崇古侧着身子对着谭纶说道:“我这里倒是有个人选,麓台书院的院正刘应节,是个不错的人选。”
谭纶叹了口气,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刘应节是山东潍县人,和张居正是同榜,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万历四年云南参政罗汝芳回京述职,刘应节和罗汝芳在城外聚众讲学,违背了张居正整饬学政禁止聚众讲学的禁令,在言官的弹劾下,致仕归乡创办了麓台书院。
聚众讲学的是罗汝芳,刘应节多少有点躺枪了,出事后,刘应节也找过张居正,但最终未能获得庇佑,彼时是张居正整饬学政的关键时刻,刘应节的同窗之谊和国策之间,张居正选择了国策。
谭纶如果举荐刘应节的话,那刘应节就该算作是浙党人物了。
刘应节不如梁梦龙,主要就是政治信仰不坚定,他参与到了聚众讲学,还创办了麓台书院。
但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蓟门是京师的北大门,蓟门在京师就在,这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现在大宁卫、全宁卫在手的大明,蓟门已经退居第四道防线,但蓟门防务,仍然兹事体大。
刘应节在万历元年是兵部右侍郎,如果不是罗汝芳案,刘应节现在至少也是左侍郎,成为尚书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张居正思考了片刻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