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没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决的(2/5)
明天然良港之一,修通了这条水道,就意味着彻底打通了海运和河运,北煤南下,南银、货北上,就彻底成为了通途。
阎士选极为感慨的说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陛下将京杭大运河称之为大明经济之命脉,绝非虚言,如果真的到运河看一看,就知道什么叫舳舻千里,络绎不绝,漕船靠右而行,首尾相连,一眼看不到头。”
“内河河运的价格是陆路运输的六分之一,其价格极为低廉。”
隋炀帝把大隋给亡国了,不是修运河大兴土木导致的,是他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吃了三次败仗,搞得人心思动。
这个时候吃了败仗的杨广,在大业十二年七月,回到了洛阳。
那个时候杨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洛阳回长安都城,稳住人心,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高句丽之仇,徐徐图之;一个是继续留在洛阳东都,调集勤王军,将所有山东(崤山以东)的民乱平定。
这两个选择,无论选哪一个,隋朝都亡不了。
但杨广偏偏都不选,他选了南下江都,也就是扬州,他跑了,他这一跑,直接就把隋朝的国运给断绝了。
所以隋炀帝亡国,完全是个人能力和野心不匹配。
大明的大运河是大明自己修的,从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九年,才算停止了大规模修建,但自宣德年间开始,大运河的疏浚每年都在进行,所有的水利设施都是需要维护的,超过二十年不维护,就彻底不能用了。
“趁着能修的时候赶紧修。”阎士选给出自己最后的意见。
矛盾说讲万事万物发展的循环往复,在国力上升的时候,这种大项目最好赶紧上马,修好之后贻泽无穷,国力下降的时候,想修都不可能了,虽然循环往复说起起落落,但多数时候,都是起落落落落。
“有理,奏闻朝廷。”申时行最终同意了阎士选的意见,以浙抚的身份,奏闻朝廷。
申时行做浙江巡抚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就是这短短的代领时间,他给浙江带来了驰道,带来了宁波到杭州的运河,打通了大明的河槽和海运。
申时行奏闻朝廷要修运河,朝中廷臣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太贵了。
驰道一里7500银,这已经是贵上天的价格了,而运河一里就要一万五千银,是驰道的两倍!总计投入将超过五百万银,极端保守的大明朝廷,都非常反对修这条运河。
“户部、吏部、刑部、工部都反对。”朱翊钧看着桌上的这些奏疏,多少有点无奈。
六部之中有四部反对,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更是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各有各的理由,连隋炀帝修运河把江山搞没了都拿出来说事,仿佛朱翊钧修了这个运河,就是亡国之君了一样。
各方的表态略微有些差别,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等绥远驰道、京开、京密驰道修完之后,再做计较。
实在是穷怕了,这朝廷手头稍微阔绰了些,就如此大兴土木,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不愿意负债,就是大明朝廷整体反对的根本原因。
绥远驰道离竣工还有两年,京开、京密驰道倒是快了,竣工就在明年春天就可以完成,绥远驰道的里程实在是太长了。
“申时行在奏疏里说了嘛,浙江地面可以自己修,浙江又不是没钱,这也不同意。”朱翊钧敲了敲所有反对的奏疏,他的倾向是这条从宁波到杭州的运河,要修,而且要尽快修。
“陛下,地方搞出烂摊子,让朝廷帮着兜底的事儿,大明历史上不止发生一次了,大家都这么干,这说一里银就够用了,可是实际投入建设后,谁知道是不是个无底洞?到时候,浙江跑到朝廷来哭穷,朝廷是帮还是不帮?”冯保俯首说道。
浙江是大明的浙江,地方搞个烂尾工程出来,最后还是朝廷来兜底。
“有道理。”朱翊钧看着奏疏说道:“下章工部,皇家格物院,让皇家格物院派三个五经博士前往,实地勘验,再进行论证一番,给个结论,如果没有太多的困难,就准备上马,朕南巡在即,等朕过去,再实地看看,若是真的有必要,还是要克服困难。”
南巡有三件当务之急要解决,拆分南衙、疏浚白银堰塞、修运河。
“陛下,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其实京城百官,压根就没见过河运,在他们印象里,河运就是画舫游船的地方,修来无用。”张宏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京城百官的反对。
大明北衙、天津一直到济宁的运河,其实运力奇低无比,因为水流量的缘故,这段运河更多的是一个观赏性的运河,京堂百官,有几个真的亲眼见过繁忙的码头?
“济宁往南的运河,通宵达旦,两岸的食宿,日夜不休,前段时间漕运总督奏闻,都堵船了。”张宏提到了他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堵船的京杭大运河。
“说的有道理。”朱翊钧一愣,发现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不到南方,哪里知道航运的发达,在北方的旱鸭子,怎么想象,都没有那个具体的概念。
“山东巡
阎士选极为感慨的说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陛下将京杭大运河称之为大明经济之命脉,绝非虚言,如果真的到运河看一看,就知道什么叫舳舻千里,络绎不绝,漕船靠右而行,首尾相连,一眼看不到头。”
“内河河运的价格是陆路运输的六分之一,其价格极为低廉。”
隋炀帝把大隋给亡国了,不是修运河大兴土木导致的,是他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吃了三次败仗,搞得人心思动。
这个时候吃了败仗的杨广,在大业十二年七月,回到了洛阳。
那个时候杨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洛阳回长安都城,稳住人心,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高句丽之仇,徐徐图之;一个是继续留在洛阳东都,调集勤王军,将所有山东(崤山以东)的民乱平定。
这两个选择,无论选哪一个,隋朝都亡不了。
但杨广偏偏都不选,他选了南下江都,也就是扬州,他跑了,他这一跑,直接就把隋朝的国运给断绝了。
所以隋炀帝亡国,完全是个人能力和野心不匹配。
大明的大运河是大明自己修的,从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九年,才算停止了大规模修建,但自宣德年间开始,大运河的疏浚每年都在进行,所有的水利设施都是需要维护的,超过二十年不维护,就彻底不能用了。
“趁着能修的时候赶紧修。”阎士选给出自己最后的意见。
矛盾说讲万事万物发展的循环往复,在国力上升的时候,这种大项目最好赶紧上马,修好之后贻泽无穷,国力下降的时候,想修都不可能了,虽然循环往复说起起落落,但多数时候,都是起落落落落。
“有理,奏闻朝廷。”申时行最终同意了阎士选的意见,以浙抚的身份,奏闻朝廷。
申时行做浙江巡抚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就是这短短的代领时间,他给浙江带来了驰道,带来了宁波到杭州的运河,打通了大明的河槽和海运。
申时行奏闻朝廷要修运河,朝中廷臣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太贵了。
驰道一里7500银,这已经是贵上天的价格了,而运河一里就要一万五千银,是驰道的两倍!总计投入将超过五百万银,极端保守的大明朝廷,都非常反对修这条运河。
“户部、吏部、刑部、工部都反对。”朱翊钧看着桌上的这些奏疏,多少有点无奈。
六部之中有四部反对,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更是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各有各的理由,连隋炀帝修运河把江山搞没了都拿出来说事,仿佛朱翊钧修了这个运河,就是亡国之君了一样。
各方的表态略微有些差别,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等绥远驰道、京开、京密驰道修完之后,再做计较。
实在是穷怕了,这朝廷手头稍微阔绰了些,就如此大兴土木,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不愿意负债,就是大明朝廷整体反对的根本原因。
绥远驰道离竣工还有两年,京开、京密驰道倒是快了,竣工就在明年春天就可以完成,绥远驰道的里程实在是太长了。
“申时行在奏疏里说了嘛,浙江地面可以自己修,浙江又不是没钱,这也不同意。”朱翊钧敲了敲所有反对的奏疏,他的倾向是这条从宁波到杭州的运河,要修,而且要尽快修。
“陛下,地方搞出烂摊子,让朝廷帮着兜底的事儿,大明历史上不止发生一次了,大家都这么干,这说一里银就够用了,可是实际投入建设后,谁知道是不是个无底洞?到时候,浙江跑到朝廷来哭穷,朝廷是帮还是不帮?”冯保俯首说道。
浙江是大明的浙江,地方搞个烂尾工程出来,最后还是朝廷来兜底。
“有道理。”朱翊钧看着奏疏说道:“下章工部,皇家格物院,让皇家格物院派三个五经博士前往,实地勘验,再进行论证一番,给个结论,如果没有太多的困难,就准备上马,朕南巡在即,等朕过去,再实地看看,若是真的有必要,还是要克服困难。”
南巡有三件当务之急要解决,拆分南衙、疏浚白银堰塞、修运河。
“陛下,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其实京城百官,压根就没见过河运,在他们印象里,河运就是画舫游船的地方,修来无用。”张宏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京城百官的反对。
大明北衙、天津一直到济宁的运河,其实运力奇低无比,因为水流量的缘故,这段运河更多的是一个观赏性的运河,京堂百官,有几个真的亲眼见过繁忙的码头?
“济宁往南的运河,通宵达旦,两岸的食宿,日夜不休,前段时间漕运总督奏闻,都堵船了。”张宏提到了他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堵船的京杭大运河。
“说的有道理。”朱翊钧一愣,发现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不到南方,哪里知道航运的发达,在北方的旱鸭子,怎么想象,都没有那个具体的概念。
“山东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