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蒸汽机问世(4/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三部书籍的编写。在长安的文渊阁内,书声琅琅,文人们在灯下挥笔疾书,讨论交流,争先恐后地贡献自己的智慧。

    “陛下,三字经乃是以简单的字句阐述人生道理,适合初学者入门。”一位年轻的学者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用简体汉字将其编写得更加易读。”

    “是啊,简单明了的道理,能够更快让百姓明白,人人都能从中受益。”另一位文人附和道。

    “此外,‘百家姓’可以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家族的由来,增强对祖辈的认同感。”李宪点头称赞。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终于在李宪的监督下相继完成,并以简体汉字的形式印刷发放。这一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秦国文人的极大关注与追捧。

    在长安的街头巷尾,书店中纷纷排起了长队,文人们争相购买这三部新书,街头小贩们也纷纷开始售卖这些书籍。李宪特意在大朝会上,向群臣介绍这三部书籍的内容和意义。

    “这三部书籍,既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朕希望通过它们,让百姓能够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李宪郑重地说。

    “陛下所言极是!”一位大臣高声回应,“这一举措必将使得我秦国的文风更加盛行,百姓的素养也会显着提高。”

    随着《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的推广,李宪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文人们纷纷对他表示感激,认为李宪不仅是一个明智的皇帝,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先知。

    “李皇帝真乃识时务之明主,能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有文人感慨道,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若无李陛下,何以有我等的文化底蕴!”另一位文人激动地说道,字句中充满了对李宪的崇敬。

    李宪看到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文化的推广不仅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更能增强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他坚信,只有当每个百姓都能明白文化的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随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普及,秦国的文风日益盛行,民众的文化素养也逐步提高。李宪的治国理念开始在百姓心中扎根,而这也为未来大秦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宪站在朝堂上,目光坚定。他知道,要彻底稳固大秦在巴蜀的统治,除了军事胜利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大秦的关怀和温暖。

    “朕下旨帝国工程部,务必尽快行动!”李宪的声音如雷贯耳,“派遣工匠携带建筑工具,立即前往巴蜀,为当地百姓建造新式房屋。房屋的设计要与长安和南郑的房屋相同,舒适且实用,确保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是,陛下!”众大臣齐声应诺,纷纷记录下李宪的旨意。

    “此外,各地还需修建水泥路!”李宪继续说道,“水泥路不仅能方便百姓的出行,也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各地之间的联系。要让巴蜀的百姓看到大秦的实力和决心!”

    李宪的这一决定迅速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落实这一伟大工程。几日后,帝国工程部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便在众人的努力下,快速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施工计划。

    “陛下,关于新式房屋的设计,我们已选定长安的经典样式,结构坚固,材料环保,能够抵御自然灾害。”一位工匠长激动地报告。

    “水泥路的建设则由我们经过实地考察后确定路线,确保连接主要的商贸区域与乡村,方便百姓出行。”另一位技术人员补充道。

    李宪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务必尽快动工!要让巴蜀的百姓感受到大秦的温暖,让他们相信,选择归顺大秦是明智之举。”

    随着工匠们的到来,巴蜀的变化如春风化雨般迅速。工匠们在当地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开始动工建造新式房屋。宽敞明亮的房屋渐渐在田野间拔地而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前来观望。

    “你看,这房子真不错,跟长安的一样!”一位巴蜀农民感慨道,脸上洋溢着笑容。

    “对啊,听说水泥路也要修,这下出门可方便多了!”另一位农民附和道。

    李宪对巴蜀的变化感到欣慰,心中暗自庆幸。这不仅仅是建筑和道路的建设,更是大秦与巴蜀百姓心灵之间的桥梁。他相信,这一系列的措施必将有效地增强百姓对大秦的归属感和忠诚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蜀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水泥路连接着新建的房屋,村落里的人们脸上都挂着笑容,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和富足。李宪所做的一切,也为巴蜀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宪在巴蜀地区实施的改革措施,激起了当地才子俊杰的热烈关注,许多人纷纷离开故乡,心怀报国之志,前往长安,希望能为大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些才俊之中,刘文静无疑是最为卓越的佼佼者。

    开皇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