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读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言文,根据不同的场景可以幻化出无数的说法,只要你脑洞够大。

    这也是古代的当朝者,为什么都喜欢儒家的原因,试问:一个随时随地的可以改变说法,为当朝者服务,又有真正的圣人背锅,民间势力够大,谣言能够让人真正信服的学派,谁不喜欢。

    从董仲舒,到郑玄,到程朱,到顾炎武等等一系列经学大师,所做的事不就是让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符合当朝者的利益。

    期间,除了出了王阳明这么一个怪胎,搞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儒学,其他的,不都是按照着国家形式走,也就是实时经义。

    说白了,经义这个东西,其实无所鸟谓,就像你从小学到大的思想政治课,生活中,基本毛都用不上。

    但……用不用得上一回事,可它考是真的要考!

    所以,就得死记硬背。

    经义也是差不多,就算是古人们咬文嚼字,把一句话的含义玩出花来了,它大体意思总不会变吧!

    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所以……经义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背课文。

    事实上,背课文的这一步,他纪晓也是可以省略的,毕竟,都是穿越者了,谁还没点金手指。

    而他的金手指就是,他能随时翻看纪晓一到十二岁的记忆,可别小看了这段记忆,毕竟人家纪晓从三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现在,四书五经,样样看过。

    因此,他现在最缺的,其实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你说,为什么的那古代什么四大书院,十大书院什么的,其他的学族书院永远赶不上,那……还不是的因为师源的不同。

    就以明朝的四大书院为例,人家家族的族学请来的都是什么秀才、举人,混不上科举的去教学,顶破天了是什么进士长辈,偶尔去逛逛。

    但……四大书院可就不同,山长掌院起码的是三四品退休大员出身,教员个个也都是在国家中,起码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且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人家无论是对于国家形式,对于科举的了解,那都是知根知底的,不论对于是实时经义的注解,还是对于时政的变换,都是能做到大抵和当朝者同步。

    甚至,说不定的当朝者就是他们自己人,比如:东林党,这样的一批人教出来的学生,它不过考试,谁过考试。

    故而,当务之急,他纪晓得想个方法,给自己找个好老师。

    “学生,拜见先生!”

    早课,族学里的教书先生一来,他纪晓立马的就像一个弹簧一样起身,恭恭敬敬的跑到教书先生面前行礼。

    他的这种行为,着实是引起了一帮子家族子弟们的嘲笑。

    但……纪晓别无他法!

    谁让他是武勋出身,自古文武殊途,这就导致了他要是贸然去拜一个大官为师,人家不仅不鸟他,说不定还会吐一口口水。

    故而,拜师的路子,昌平伯府给不了他什么帮助,甚至说不定,还会是拖累。

    因此,这条道路,只能由他自己去走,而他纪晓给自己定下方法就是,尊师重道!

    对于尊师重道的弟子,试问,应该没有谁会拒绝。

    “哦,是修缘啊,修缘快快请起。”

    吴青师是纪氏族学的两大教习之一,专门负责启蒙,而眼下的纪晓纪修缘,无疑的是他在纪氏,启蒙的最成功的一位。

    学堂里,对于着教习的前来,大家都兴致缺缺,或者说,根本不在意,大家都依旧各个玩着自己的,这种情况下,吴青师根本没有欲望教学。

    故而,还不如的拉着纪晓独自走到一旁,单独授课。

    “修缘的论语,背的如何?”

    “早已熟记于心。”

    “哦!修缘,做人可不能说大话,论语四十八章,你都记下了?”

    “是的,先生。”

    “那好,我考考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