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再上萃屏山(6)(1/1)
今天的酒宴非同一般,二虎师兄妹四个人收了徒弟,萃屏山四个首领认了师父,自然欢喜异常,祝贺声,敬酒声,响成一片,菜过五品,酒至半酣,整个萃屏山像过节一样热闹,多少年来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
这里的抗日军有很多都是东北军进关时开小差留下的逃兵,有家不能回,说是抗日军,可连一个日本人的毛都系不着,一起!靠收周边老百姓和地主老财们保护费混日子,山寨既无目的,也无目标。
整天糊糊涂涂的生活,今天过了不知道明天干什么?听说首领们今天认了师父还答应他们加入独立大队,不管独立干什么,反正抗日就行,早日赶走日本人,也好早点回牡丹江老家!
萃屏山的士兵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个个欢声雀跃,气氛格外热烈,
这时,二虎、周宏扣李广来到了从牡丹江下三江逃难过来的三十多名乡亲们面前,给他们敬酒。
二虎问起了他们的家乡下三江那么们情况。
其中有一个人叫李义,是李广的远房堂弟,他说:“我们祖辈生活在下三江,张大帅统制的时候,下三江属龙江督军府管理,下三江西靠牡丹江,东面是广润的松江平原,两条官道承东西南北在下三江交错而过,不但是鱼米之乡还是交通要道,有幅射全龙江的水旱码头。”
“三江镇一千多户,大家多少年来一直和谐相处,在督军府的时候镇里设有衙门,负责维持治安和税务,听老人讲,当时并没有多少苛捐杂税,生活还算安定。”
“日本人来了之后,衙门撤消了,满洲国成立了警察署和镇公所、税务署,负责管理下三江的治安和征收税款。”
“去年,来了一伙人在江边比划来比划去,他们叫勘探。随即就在下三江成立了警察署,还派来了日本兵驻在了镇里,在江边盖了很多房子。”
“不久,镇公所就贴出了下三江镇全部迁到岭上地区,下三江要修建化工厂,每户给安置费二十块大洋。二十块大洋根本就不够盖房子。”
“码头被征用了,码头是当地依靠老百姓的主要维持生计的地方,没有了码头,大家就都没事可做,也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大家都反对迁移,反对码头征用,尤其是镇里那些有钱有势们大户们第一个反对,他们肯定不会让日本人给断了财路,就鼓动老百姓闹事,结果,来了好多日本人和满洲国治安军来强行折迁,遇到反对们青壮年,就强行抓走去他们的工厂做苦力,反抗的历害的不是打死就是打伤,我婶娘,就是李广哥哥的妈妈,我亲眠看见被一个汉奸开枪打死,我记住了这个汉奸长的样子,瘦瘦的,脸上有一撮毛,姓郎,叫郎三,是汉奸小队长,以后找要是有机会一旦遇到他,我非得活剐了他不可。”
“码头没有了,大家赖以生存的地方没有了,家也没了。没有地方住,也没地方工作,无家可归就成流民。”
这里的抗日军有很多都是东北军进关时开小差留下的逃兵,有家不能回,说是抗日军,可连一个日本人的毛都系不着,一起!靠收周边老百姓和地主老财们保护费混日子,山寨既无目的,也无目标。
整天糊糊涂涂的生活,今天过了不知道明天干什么?听说首领们今天认了师父还答应他们加入独立大队,不管独立干什么,反正抗日就行,早日赶走日本人,也好早点回牡丹江老家!
萃屏山的士兵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个个欢声雀跃,气氛格外热烈,
这时,二虎、周宏扣李广来到了从牡丹江下三江逃难过来的三十多名乡亲们面前,给他们敬酒。
二虎问起了他们的家乡下三江那么们情况。
其中有一个人叫李义,是李广的远房堂弟,他说:“我们祖辈生活在下三江,张大帅统制的时候,下三江属龙江督军府管理,下三江西靠牡丹江,东面是广润的松江平原,两条官道承东西南北在下三江交错而过,不但是鱼米之乡还是交通要道,有幅射全龙江的水旱码头。”
“三江镇一千多户,大家多少年来一直和谐相处,在督军府的时候镇里设有衙门,负责维持治安和税务,听老人讲,当时并没有多少苛捐杂税,生活还算安定。”
“日本人来了之后,衙门撤消了,满洲国成立了警察署和镇公所、税务署,负责管理下三江的治安和征收税款。”
“去年,来了一伙人在江边比划来比划去,他们叫勘探。随即就在下三江成立了警察署,还派来了日本兵驻在了镇里,在江边盖了很多房子。”
“不久,镇公所就贴出了下三江镇全部迁到岭上地区,下三江要修建化工厂,每户给安置费二十块大洋。二十块大洋根本就不够盖房子。”
“码头被征用了,码头是当地依靠老百姓的主要维持生计的地方,没有了码头,大家就都没事可做,也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大家都反对迁移,反对码头征用,尤其是镇里那些有钱有势们大户们第一个反对,他们肯定不会让日本人给断了财路,就鼓动老百姓闹事,结果,来了好多日本人和满洲国治安军来强行折迁,遇到反对们青壮年,就强行抓走去他们的工厂做苦力,反抗的历害的不是打死就是打伤,我婶娘,就是李广哥哥的妈妈,我亲眠看见被一个汉奸开枪打死,我记住了这个汉奸长的样子,瘦瘦的,脸上有一撮毛,姓郎,叫郎三,是汉奸小队长,以后找要是有机会一旦遇到他,我非得活剐了他不可。”
“码头没有了,大家赖以生存的地方没有了,家也没了。没有地方住,也没地方工作,无家可归就成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