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沉得住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卢政的心情既惊且喜。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担些重任,不过县令大人提供了完整的防范之法,再加上这等任命等于给予自己极大的信任,他不再犹豫,直接领受军令。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沿海之地大量买地!”

    “买地?可是有海港还不够吗?沿岸之地,最大的价值就是作为海港来用了。”

    就连后方的师爷都有些不解。

    “正是如此,沿海之地多碱,用来种地实在是下下之选,就连这附近的水井出水都是盐水,根本无法饮用,价值很低啊。”

    青田县一直在到处购买田地,哪怕是兖州境内的荒山都被他们买了不少。

    可是,沿海的土地价值确实很低,之前他们派出的文吏都没有考虑过。

    只看南安郡等地,沿海处基本除了海港就是渔村,除此之外全是“荒郊野岭”,由此便可知,价值多么低了。

    唐宋竟然下令让他们收购沿海的田地,哪怕是在他们新建海港的附近,也没多少价值啊。

    “我们可以在此处建起工坊,邻近之处便有海港,交通极为便利,而且我们所建的砖石大瓦房,足可抗信风暴灾害,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大宗货物,能通过水运解决,那可是解决了大问题。

    而且,他们所生产之物不但能运往大夏各处,还能通过海运直接运送到更北方的草原诸部!

    草原诸部,确实有些部族敌视大夏王朝,但有更多的部族敌视着大晋。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大夏和大晋两国,没少勾搭北方部族,想尽一切办法给对方找麻烦。

    北方部族多有骑兵,战力强悍,可是他们的物产却远不如中原之地。

    只要能把南方生产的物资,通过水运很便利地送至北方,不但能取得暴利,更可以解决北方“盟友”们的物资困难,牢牢把这些“盟友”绑在大夏的战车之上。

    ……

    李玄月接到妹妹传回京城的书信,这才明白唐宋一力带领整个战船队远赴海上的用意。

    “天下之间,没有人打算盘能比此人打得更精明了!一举多得,半点儿时间也不会浪费。”

    李玄月看罢,心里也只有一个服字。

    当初唐宋要领军出海,她就曾经担心过,海寇向来狡诈,面对大夏的水军,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避而不战。

    现在看来,海寇们虽然态度变得嚣张起来,竟然敢直接杀入内河进行劫掠,可是老本行的手段怕是不会丢掉。

    先是在营江遭遇大败,证明了大夏水军依然可战,又看到他们下定决心,杀出外海寻找海寇所在,一副直接进行决战的姿态。

    除非海寇们有十足的把握,否则是必定会选择避战,就如以前一样,等到大夏水军的船队耗不动了,只得避回内江,到那时大海之上又是他们的天下。

    可是,他们这种战术,竟然也早就在唐宋的预料之中,而且还让他找到了破解的办法。

    依唐宋所言,他在沿海建立新的军民两用海港,同时购地建起工坊,这样的举动,必定会被海寇内应发觉,并及时报知海寇。

    而唐宋就是要让他们知道。

    海寇们当然可以消失不见,避大夏水军之锋芒,可是他们每躲避一段时间,唐宋都可以让大夏沿海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等他们的工坊初步建成,便有着在本地自己打造足够兵器,制造军械的能力,把附近的渔民和征召的新兵全都武装起来,让海寇们的胜算不断降低。

    海寇们在海外确实有强大的支持,其中许多大海岛想必有不少的人口和资源。可是,任他们掌握的海岛再多,也不可能跟中原之地比拼潜力。

    唐宋要以此让海寇们明白,自己跟过去的水军船队完全不同,每拖一段时间,唐宋手上的实力便更强一分。

    而之后,唐宋还会扩建更多类型的工坊,可以在本地新造战船,也能运送商货,赚得的银钱留于本地再次扩建更多的工坊。

    如此便可自己自足,而且还能发展壮大,不断地缩短青田县水军跟海寇们的实力差距。

    只要海寇们的首领不是傻子,就能明白唐宋此举的用意。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立即发起反击,毁掉青田县建立起来的工坊。

    而且只是小股部队还不行,唐宋留有不少的船队,拥有从海上陆上双重反击的作战力量。

    时间的主动权,由此掌握在唐宋手里,可以逼迫海寇们主动进攻。

    他们本来就不用劳心劳力地在海外瞎转,寻找海寇的主力,只要等他们送上门来即可。

    只要海寇们无法忍受那种场景,就只能提前发动,趁着唐宋手中的军队赶完路,兵疲马乏之时,快速把他们解决掉,之后再恢复死守的态度。

    海寇一动,破绽必现,大夏依然在陆地上拥有着碾压式的兵力优势,只要出动得及时,海寇是休想劫掠完之后,立即退回海上的。

    “也就只有唐宋才能做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