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 奇怪的交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因为马王镇粮库这边做的还是比较地道的一件事,就是它还要保证一些散户能够把粮食卖到粮库里来。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并没有人闹事,虽然几家农村合作社上蹿下跳的,到处找人也有告状的,可是粮食局那边也好,马王镇上这边的相关部门也好,都没人管。

    所以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马王镇粮库这边在王大海的操作下把每年加价的粮价指标一共300万吨,给了这三家商品粮公司。

    而这三家商品粮公司每年在七八月份陈粮收购的时候,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来收购马王镇粮库的粮食。

    实际上来说陆川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也算是基本操作。

    一个粮库想要生存下去,想要有利润的,必然会从这个方面找一些手段来操作。培养一些自己熟悉的能够长期合作的粮食公司,是很多粮库的普遍做法。

    陆川这边通过其他人也了解了一下海州市其他粮库的一些运行情况,实际上大差不差。

    只是为什么马王镇粮库这边获得的利润就这么大呢

    当然一方面马王镇粮库每年的政策粮食收购指标都是最多的,高达350万吨,相对来讲价格也要多一些,所以这三家商品链公司每一次收购他们乘凉的价格稍微高一些的同时量也多一些,要有300万吨粮食出去。

    一样的价差粮食卖的多了那么自然其中的利润就会多。

    可是这里面还有其他一个问题。

    就是王兆凯他们这边调查到的一些其他情况,也是从其他粮食合作社里面得到的。

    马文镇当地的粮食合作社虽然比较多,而且规模比较大,但实际上这些粮食合作社种植的土地连马王镇10%的土地都不到。

    马王镇里面种植粮食的绝大数人还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农民。

    也就是说每到秋天卖粮的时候,粮食大多数还是农民个人来卖的,但是这个农民里面只有极少数一部分才能够把粮食以较高的价格卖到马文镇粮库里。

    因为整个马王镇粮库每年350万吨的政策量指标其中300万吨给了那三家粮食公司只有50万吨,面向普通的老百姓。

    王兆凯继续汇报。

    “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这50万吨粮食指标粮库里面从来没有暗箱操作过,不管是谁打招呼谁都不好使,王大海一个人都没有请托过。”

    既然有50万吨的指标实际上也不小了,所以很多粮食合作社当地的人甚至是一些卖粮的大户,也想通过各种关系,比如说镇里的关系,县里的关系甚至是市里面。粮食局的关系,想要拿到一些指标,把自己的粮食卖得高一点。

    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谁打招呼往大海这边从来对这50万吨粮食的指标没有松过口。

    “所有的人全都是在卖粮的期间来粮库这边排队谁排在前面谁就卖50万吨指标用完之后就收购结束。”

    王兆凯调查的资料里面有很多照片,可以证明每年秋收的时候马王镇粮库外面车水马龙的情况。

    从马王镇粮库门口开始一直往外边排队,能够排出去三五里地,甚至有的时候可以排出去十里地那么远。

    说实话,这个王大海还是有点东西的。

    虽然350万吨粮食里面大多数都被他交给了三大粮食公司,只剩下50万吨。

    但是因为这50万吨的粮食指标,王大海从来没有搞过什么猫腻,所以说都是按照排队来弄的,非常公平,谁先排上队谁就能先买上指标,搞完之后就去结束。

    这也是一般农民从来没有人难为粮库人的原因,毕竟他们这边是照章办事收粮的时候,大家都来排队,谁收的早谁来排的早,那么谁自然就在前面。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在这50万吨粮食只是忙着产量量里面的极小一部分,绝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办法卖出粮食,那就只能卖给商品粮公司或者是到外地去卖粮。

    当然到外地买粮实际上还是不太现实的。

    毕竟商品粮和政策粮收购的价格其实相差并不是特别大,有的时候一分钱两分钱,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一毛钱。

    但是如果远距离运输粮食的话,那么光是运费可能至少要三分钱5分钱。

    所以有的时候即便外边的粮食收购价格要稍微高于马王镇这边,但是农民还是会选择在马王镇本地卖粮食。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粮食的运输,比较麻烦。

    想卖粮就要靠打的多才可以,量大了自然卖的价钱就要多一些,但是在运输过程当中的消耗也要多一些。

    毕竟十几二十斤粮食,即便插上一毛钱甚至这一块钱也才十几二十块粮食那只有上了半斤,十几万斤甚至上百吨才有可能在只有一分两分的价差上赚取足够的利润。

    而这些所有资料里面看起来似乎都比较完备,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其中有一个事情引起了陆川的注意,王兆凯专门向他汇报,也正是因为这个事儿。

    王兆凯的人在走访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