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1/2)
当下李信将各人叫过来重新签订文契,以及韦小叶说的保密契约。
等他将所有人,挨个介绍一遍,韦小叶便知道他为何那么笃定了。
八个大工匠,三个是李信儿子,五个是带了十来年的徒弟!关键这几个徒弟也是在本村知道根脚的后生。
其他人只有三名画工,是李信早些年结交的好友,算得上是外人。其他的基本都和李信同村,或者同族,总之是沾亲带故,基本没外人。
这李家瓷窑位于钟李村外三里,村上有六十余户,三、四百人口。基本都是钟姓、李姓,也有二十二户小姓,却也是生活在这数十年了。
钟李村基本无人种田为生,因为他们通通是匠籍。百年前,他们都是被官府征调过来的工匠后人,在此安家落户。
因为是官府无偿征调,只供吃、住,并没有工钱。事情做完了,却无人管他们的死活。工匠们多是专注手艺,心思纯朴得很。
官府不安排他们还乡,他们也不会闹,反是聚而成村,干脆就落户在南楚府城外。好在他们都有些手艺,倒也饿不着。
有些人去了官窑,有些人投奔了开工坊的大商人,也有些人打制些小玩意,走街串巷的兜售。
李信不仅是瓷窑之主,他还是村上最富裕的人家,更是李氏族长。
韦小叶听说这钟李村全是匠人,可是暗自高兴,便详细的询问了都是做哪些行当的。
李信脸色并不太好看,“乔娘子想必也知道,我们匠籍比民籍低贱。虽说现在朝廷有匠班银的规定,可纳银代役,大家伙这日子也是过得没有指望。”
“咱村里匠人倒是齐整,木匠、瓦匠、铁匠、石匠、皮匠、裁缝匠,小炉匠、席匠都是有的……”
韦小叶边听边点头,却是感慨万千。
这钟李村可真是全村都是宝啊!
跟荷仙村比,这里才更适合建工厂。而且李信还说,附近另有个村子叫张郭村,那里有四十余户人家,也都是匠籍。
这两个村子合起来有一百一十户人家,正是一个里,李信的兄长便是里正。
除了这两个村,还有些当年的匠人之后,却是因与其他村结亲,陆续分散到别处,比如隔了十里地的荷仙村。
李信说起这些,屋里留下的八个大工匠也七嘴八舌的感慨起来。
李信长子李瞳便叹气,“这世道为何如此不公?咱们做匠户,世世代代只能是匠户,还不如那些种地的民户!赶上荒年,手里连粮食都没有,只能等着饿死!”
“谁说不是,也就平日想办法多存些银子买粮。可是赚这点银子,还要交代役银,一年到头也剩不了几个钱了。”却是李信的大徒弟郝三恨声道。
李信其他儿子和徒弟,也是面红耳赤的抱怨起来。只不过,说来说去,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怪谁。
李信听得大怒,赶紧喝斥,“住嘴!瞧瞧你们都说的啥?韦东家是来听你们抱怨的吗?这些牢骚话私下说说便是,莫扰了韦东家!”
韦小叶与同来的红棉对视一眼,都是摇头苦笑。
说起来红棉家里原是军籍,这比匠籍也没好到哪里去。匠籍受到的制约,军籍同样有,而且他们每家都要出兵役,那可是有生命危险呢。
不过红棉祖父上下打点脱了军籍,只是除了家传武艺,也没别的营生,只好开了镖局子。结果,过的日子还是刀头舔血,甚至比从军死的更快!
没办法,韦小叶虽然也有个七品孺人的身份,却哪里左右得了朝廷的政令。
现实就是如此。
在朝廷高官眼中,各府县的世家、地主、乡绅,他们就是些牛马。而甭管军籍、匠籍、民籍,总之这些百姓小民则是草芥!
要不那些地方主官被称为牧民官呢。
韦小叶能做的只是照顾好自己,有余力时顺便圈片草场,照顾些“草芥”,仅此而已。
只是,她见这些人被李信说得垂头丧气,便忽然笑道:“李老先生,依我看来,这天下间百业百工,都少得不匠人。李大哥、郝三哥说的也不错。”
“这样划分户籍,还要子承父业的一直干下去,本来也不公道。只不过,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既然生来便是匠籍,那就将手艺做精,自也赚得到银子。”
韦小叶见众人齐齐看着她凝神静听,便继续给他们打气,“民籍虽说可以科举,但你们也知道那有多难。往往穷一族之力,也未必供得出个举人老爷。”
“活在世上,没几个人是容易的。抱怨没有任何用处,不如踏实做事,多赚些银子才是王道。别的不说,咱们从这玻璃工坊开始做起。”
“若是这个事办成了,将来我还会办其他工坊,比如曲辕犁、成衣坊等等,钟李村的老少都会有用武之地。我还是有几两银子的,就怕你们没本事赚。”
李信一拍脑袋,有些激动,有些惊讶的问道:“莫非韦东家就是那天子亲封的韦孺人,曲辕犁的创造人?”
韦小叶心中暗笑这李信反应慢,
等他将所有人,挨个介绍一遍,韦小叶便知道他为何那么笃定了。
八个大工匠,三个是李信儿子,五个是带了十来年的徒弟!关键这几个徒弟也是在本村知道根脚的后生。
其他人只有三名画工,是李信早些年结交的好友,算得上是外人。其他的基本都和李信同村,或者同族,总之是沾亲带故,基本没外人。
这李家瓷窑位于钟李村外三里,村上有六十余户,三、四百人口。基本都是钟姓、李姓,也有二十二户小姓,却也是生活在这数十年了。
钟李村基本无人种田为生,因为他们通通是匠籍。百年前,他们都是被官府征调过来的工匠后人,在此安家落户。
因为是官府无偿征调,只供吃、住,并没有工钱。事情做完了,却无人管他们的死活。工匠们多是专注手艺,心思纯朴得很。
官府不安排他们还乡,他们也不会闹,反是聚而成村,干脆就落户在南楚府城外。好在他们都有些手艺,倒也饿不着。
有些人去了官窑,有些人投奔了开工坊的大商人,也有些人打制些小玩意,走街串巷的兜售。
李信不仅是瓷窑之主,他还是村上最富裕的人家,更是李氏族长。
韦小叶听说这钟李村全是匠人,可是暗自高兴,便详细的询问了都是做哪些行当的。
李信脸色并不太好看,“乔娘子想必也知道,我们匠籍比民籍低贱。虽说现在朝廷有匠班银的规定,可纳银代役,大家伙这日子也是过得没有指望。”
“咱村里匠人倒是齐整,木匠、瓦匠、铁匠、石匠、皮匠、裁缝匠,小炉匠、席匠都是有的……”
韦小叶边听边点头,却是感慨万千。
这钟李村可真是全村都是宝啊!
跟荷仙村比,这里才更适合建工厂。而且李信还说,附近另有个村子叫张郭村,那里有四十余户人家,也都是匠籍。
这两个村子合起来有一百一十户人家,正是一个里,李信的兄长便是里正。
除了这两个村,还有些当年的匠人之后,却是因与其他村结亲,陆续分散到别处,比如隔了十里地的荷仙村。
李信说起这些,屋里留下的八个大工匠也七嘴八舌的感慨起来。
李信长子李瞳便叹气,“这世道为何如此不公?咱们做匠户,世世代代只能是匠户,还不如那些种地的民户!赶上荒年,手里连粮食都没有,只能等着饿死!”
“谁说不是,也就平日想办法多存些银子买粮。可是赚这点银子,还要交代役银,一年到头也剩不了几个钱了。”却是李信的大徒弟郝三恨声道。
李信其他儿子和徒弟,也是面红耳赤的抱怨起来。只不过,说来说去,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怪谁。
李信听得大怒,赶紧喝斥,“住嘴!瞧瞧你们都说的啥?韦东家是来听你们抱怨的吗?这些牢骚话私下说说便是,莫扰了韦东家!”
韦小叶与同来的红棉对视一眼,都是摇头苦笑。
说起来红棉家里原是军籍,这比匠籍也没好到哪里去。匠籍受到的制约,军籍同样有,而且他们每家都要出兵役,那可是有生命危险呢。
不过红棉祖父上下打点脱了军籍,只是除了家传武艺,也没别的营生,只好开了镖局子。结果,过的日子还是刀头舔血,甚至比从军死的更快!
没办法,韦小叶虽然也有个七品孺人的身份,却哪里左右得了朝廷的政令。
现实就是如此。
在朝廷高官眼中,各府县的世家、地主、乡绅,他们就是些牛马。而甭管军籍、匠籍、民籍,总之这些百姓小民则是草芥!
要不那些地方主官被称为牧民官呢。
韦小叶能做的只是照顾好自己,有余力时顺便圈片草场,照顾些“草芥”,仅此而已。
只是,她见这些人被李信说得垂头丧气,便忽然笑道:“李老先生,依我看来,这天下间百业百工,都少得不匠人。李大哥、郝三哥说的也不错。”
“这样划分户籍,还要子承父业的一直干下去,本来也不公道。只不过,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既然生来便是匠籍,那就将手艺做精,自也赚得到银子。”
韦小叶见众人齐齐看着她凝神静听,便继续给他们打气,“民籍虽说可以科举,但你们也知道那有多难。往往穷一族之力,也未必供得出个举人老爷。”
“活在世上,没几个人是容易的。抱怨没有任何用处,不如踏实做事,多赚些银子才是王道。别的不说,咱们从这玻璃工坊开始做起。”
“若是这个事办成了,将来我还会办其他工坊,比如曲辕犁、成衣坊等等,钟李村的老少都会有用武之地。我还是有几两银子的,就怕你们没本事赚。”
李信一拍脑袋,有些激动,有些惊讶的问道:“莫非韦东家就是那天子亲封的韦孺人,曲辕犁的创造人?”
韦小叶心中暗笑这李信反应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