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就坑你庄(2/3)
期的规划,秦规决定在庄子外围,从靠近西侧,也是地势最低的地方开始,先行修建起一道防水墙,主要用来应对七八月间经常发生的河水漫出,顺便也来看看水泥筑墙的效果。
出于完全的信任,他把庄子里干过泥瓦工的人都召集起来交给了秦刚。
秦刚先是仔细询问了他们过去常规的建筑方法后,然后就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全新的改良意见:
第一,他让工匠们在先向地下多挖了一尺多深,从底部开始砌墙,成为了墙基,当砌出地面后,再在两边回填土压实。
工匠们很快明白了,有了水泥的凝固作用,墙体就会凝固成像一块石板一样,插入地下后当然要比直接竖在地面上稳固许多了。
而且这样墙在防范河水漫来的情形时,也不容易出现墙底渗水的问题。
第二,为了加强这堵墙的牢固度,过去的方法应该是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墙中加入一根粗木桩。但粗大的木料毕竟非常费钱,秦刚决定用水泥桩来替代。
水泥桩按理说需要用到钢筋,可是眼前的铁料非常昂贵,根本就不可能,于是秦刚便安排工匠们去找陈年的竹子来替代。
这些旧竹子先行破成差不多如手指粗的竹筋,然后再用竹筋扎入地基的地下,把它们用竹皮扎成柱子形状的骨架。
这种竹筋自然是比不上钢筋的强度,但是用在此时,显然是足够了。
最后在它的四面用夹板灌入了水泥与石子搅拌后的沙浆。
两天后,夹板拆掉后,就成了一根根水泥柱,再等几天的水泥凝固并达到强度后,这样的水泥柱又便宜、又远远比木柱坚固。
在热火朝天的劳作中,秦刚再一次感慨的就是,这些最朴素的劳动者,对于所有的工艺革新,并没有想像中的抵触与质疑,他们更加相信于自己眼中看到的与手里摸到的,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到这些创新的意义与价值,转而欢天喜地从接受到应用,进而开始不断出现自己的再创新。
比如大约四五天过后,有个叫秦老四的工人就来问秦刚,既然可以用竹筋扎成柱子的形状浇筑出水泥石柱,他是不是可以用竹筋扎成平面网来浇筑出水泥石板。
秦刚自然是在惊讶与兴奋中赞扬并认可以他的这种飞跃式创想,并宣布把这种水泥石板命名为“秦四板”。
一道整齐平整的墙壁在庄子西侧沿着河道的走向,迅速地矗立起来了,工匠们还在墙壁两边抹上了水泥沙浆面,在凝固之后仿佛就成了一道没有缝隙的巨型石墙一样,在河道边蔓延伸展开去,甚为壮观。
好在外面通行的大道在庄子的另一侧东面,除了本庄的人,几乎没有人会走到这道墙这里,也就不太可能发现这里的奇迹。
不远处,秦规陪着秦察,带着不可思议的心情,亲眼看着这项意想不到的神奇工程的落成。
“禀告族长,县衙里来人了,正在您家的见客厅里等候。”有庄民跑来传话。
秦察一听,皱了皱眉,心想衙役上门定无好事,但又不能怠慢。便带了秦规一同赶去。
进了见客厅,只见一侧的座位后面站了两名有点不太耐烦的衙役,座位上坐着的是一个面目平常、身体稍胖的中年吏员。
秦规认得,赶紧加快两步上前招呼道:“哎呀呀,原来是张押司过来。我等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来人正是张盛富,我在县衙已经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了,知县、县丞一等人都能从中有钱可赚,自然不会还有谁会管他想要以此对付谁。
在向叶知军的师爷汇报了之后,张盛富就信心满满地带着手下人来秦家庄了。
“见过秦老太爷。”张盛富还是保持着一副人畜无害的笑容在脸上,“还是某等来得匆忙,不及提前知会啊,无妨无妨。”
秦察毕竟年长,又是庄上的族长,只是微微欠了一身,以示行过了礼,便招呼着给几人上茶后,便问道:“敢问张押司来到敝庄可有什么指教?”
“唉呀!”张盛富先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秦老太爷可能有所不知,近来朝廷里下了旨意,叶知军那里又定了期限,这高邮城的城池要进行大修。当然,我们夏知县一向是把体恤子民、爱惜民力放在施政之首位。为了此事是殚精竭虑、全力周旋、多方筹措、无不用极呀!”
秦家的两位也不是第一次和这位奸滑胥吏打交道,自然是一边微微点头倾听,一边静听他真正来意的最后表达。
张盛富自是老谋深算,在对各种吹捧之辞之下,反反复复地强调,正是夏知县的各种努力,得以申请调动了大量的厢军,减少到了对高邮本地民夫的征用;同时又不辞麻烦地向军衙申请尽可能多的拨款,以便最大限度地帮助各位来解决各种修城材料的采购等等。
可是,咱们也不能什么事都让父母官去劳心劳力的是不是?所以,接下来的事,就非常需要我们本地子民、尤其是像秦家庄这样的地方大族、像秦老太爷这样的名望乡绅,要站出来表示表示对不对?
“修城大计,的确
出于完全的信任,他把庄子里干过泥瓦工的人都召集起来交给了秦刚。
秦刚先是仔细询问了他们过去常规的建筑方法后,然后就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全新的改良意见:
第一,他让工匠们在先向地下多挖了一尺多深,从底部开始砌墙,成为了墙基,当砌出地面后,再在两边回填土压实。
工匠们很快明白了,有了水泥的凝固作用,墙体就会凝固成像一块石板一样,插入地下后当然要比直接竖在地面上稳固许多了。
而且这样墙在防范河水漫来的情形时,也不容易出现墙底渗水的问题。
第二,为了加强这堵墙的牢固度,过去的方法应该是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墙中加入一根粗木桩。但粗大的木料毕竟非常费钱,秦刚决定用水泥桩来替代。
水泥桩按理说需要用到钢筋,可是眼前的铁料非常昂贵,根本就不可能,于是秦刚便安排工匠们去找陈年的竹子来替代。
这些旧竹子先行破成差不多如手指粗的竹筋,然后再用竹筋扎入地基的地下,把它们用竹皮扎成柱子形状的骨架。
这种竹筋自然是比不上钢筋的强度,但是用在此时,显然是足够了。
最后在它的四面用夹板灌入了水泥与石子搅拌后的沙浆。
两天后,夹板拆掉后,就成了一根根水泥柱,再等几天的水泥凝固并达到强度后,这样的水泥柱又便宜、又远远比木柱坚固。
在热火朝天的劳作中,秦刚再一次感慨的就是,这些最朴素的劳动者,对于所有的工艺革新,并没有想像中的抵触与质疑,他们更加相信于自己眼中看到的与手里摸到的,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到这些创新的意义与价值,转而欢天喜地从接受到应用,进而开始不断出现自己的再创新。
比如大约四五天过后,有个叫秦老四的工人就来问秦刚,既然可以用竹筋扎成柱子的形状浇筑出水泥石柱,他是不是可以用竹筋扎成平面网来浇筑出水泥石板。
秦刚自然是在惊讶与兴奋中赞扬并认可以他的这种飞跃式创想,并宣布把这种水泥石板命名为“秦四板”。
一道整齐平整的墙壁在庄子西侧沿着河道的走向,迅速地矗立起来了,工匠们还在墙壁两边抹上了水泥沙浆面,在凝固之后仿佛就成了一道没有缝隙的巨型石墙一样,在河道边蔓延伸展开去,甚为壮观。
好在外面通行的大道在庄子的另一侧东面,除了本庄的人,几乎没有人会走到这道墙这里,也就不太可能发现这里的奇迹。
不远处,秦规陪着秦察,带着不可思议的心情,亲眼看着这项意想不到的神奇工程的落成。
“禀告族长,县衙里来人了,正在您家的见客厅里等候。”有庄民跑来传话。
秦察一听,皱了皱眉,心想衙役上门定无好事,但又不能怠慢。便带了秦规一同赶去。
进了见客厅,只见一侧的座位后面站了两名有点不太耐烦的衙役,座位上坐着的是一个面目平常、身体稍胖的中年吏员。
秦规认得,赶紧加快两步上前招呼道:“哎呀呀,原来是张押司过来。我等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来人正是张盛富,我在县衙已经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了,知县、县丞一等人都能从中有钱可赚,自然不会还有谁会管他想要以此对付谁。
在向叶知军的师爷汇报了之后,张盛富就信心满满地带着手下人来秦家庄了。
“见过秦老太爷。”张盛富还是保持着一副人畜无害的笑容在脸上,“还是某等来得匆忙,不及提前知会啊,无妨无妨。”
秦察毕竟年长,又是庄上的族长,只是微微欠了一身,以示行过了礼,便招呼着给几人上茶后,便问道:“敢问张押司来到敝庄可有什么指教?”
“唉呀!”张盛富先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秦老太爷可能有所不知,近来朝廷里下了旨意,叶知军那里又定了期限,这高邮城的城池要进行大修。当然,我们夏知县一向是把体恤子民、爱惜民力放在施政之首位。为了此事是殚精竭虑、全力周旋、多方筹措、无不用极呀!”
秦家的两位也不是第一次和这位奸滑胥吏打交道,自然是一边微微点头倾听,一边静听他真正来意的最后表达。
张盛富自是老谋深算,在对各种吹捧之辞之下,反反复复地强调,正是夏知县的各种努力,得以申请调动了大量的厢军,减少到了对高邮本地民夫的征用;同时又不辞麻烦地向军衙申请尽可能多的拨款,以便最大限度地帮助各位来解决各种修城材料的采购等等。
可是,咱们也不能什么事都让父母官去劳心劳力的是不是?所以,接下来的事,就非常需要我们本地子民、尤其是像秦家庄这样的地方大族、像秦老太爷这样的名望乡绅,要站出来表示表示对不对?
“修城大计,的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