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福泽乡里(3/4)
这样的一些事情,官府可能不一定有办法,而像王麻子这样的保长,实际上却是能有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去处理的。
小小的风波处理完,秦刚一家还是顺顺利利地将小年的诸多礼节做完了。
第二日,高邮城里的众位大贤,都齐聚临泽镇的菱川书院。
此时的临川书院,规模扩大了何止四五倍,以至于小半个临泽镇,要么是租赁给在书院求学读书的外地学生居住,要么就是大多书院服务的各式书店、酒楼、成衣、车马及生活中所需要的店铺。
而在镇外,为了推进学生在工坊、农事、生灵等等应用课程方面的实践学习,便由秦刚出资,陆续为菱川书院购置下来数千亩的农田,其中约有一半租于佃户耕种,以田租贴补书院用度,还有一半则是开垦有各种田园,长有五花八门的作物或蓄养动物,以供学生学习研究之用。
苏老山长今年已经七十有七,却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秦刚与一众客人的到访,尤其令他心情大悦。
来人中,不论是秦刚如今的官职、还是那些军学教授、县学教授,要在他这前宰相、致仕时的太子少师身份前面,都不值一提。更何况,在今天,菱川书院的名誉山长,更是他最满意、最自得的头衔。
“老山长好!”
“见过老山长!”
“给老山长请安!”
“哈哈哈哈,大家都好,大家都坐。”
众人一一上前见礼,苏老山长的笑着的嘴就没合拢过。而在他的身边,他的幼子苏携,因为一直在他身边照顾并学习,如今也在书院里是一个饱受学生尊敬的训诂学教授。
林武功与马伦现在论官职,都成为了秦刚的地方属官,不过此时却是师徒名份更在其大,所以此时的他俩,也是因此而春风满面,见谁都是笑意连连。
时隔一年,在苏颂的陪同下,秦刚再一次与正在书院学习的学生们见面,在他的坚决要求下,秦刚必须还是得和大家再说上几句。
如今的书院正堂虽然没有改变许多,但是堂外的大院却是扩展了数倍,连通了过去了几处庭院,竟成了一处极为宽敞的广场。
而这次见面则索性安排在了这处广场上。
望着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学生,以及他们或是求知若渴的眼神、或是敬仰崇拜的神态、或是兴奋躁动的激情,秦刚的心情突然开始有了一些激动。
他分明看到了,文明的萌芽已经开始在这里生根,科学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普及,四年的时间,让格致学终于成就了这所原本要被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伟大书院,而更多如乔襄文这样执着不懈努力的师者,更是成就了格物致知这样的伟大学科的兴盛。
“今天再次回到菱川书院,不是来讲课,更不是给书院的各位发表什么训导,而是真诚地给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的。”秦刚开头的两句话,就让众人的心头一暖,又很感动。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这个‘提举天下学政使’的家乡,如果学风不振、教育不兴、治学不谨的话,将何以服天下之学子?菱川书院能有今天,将要感谢于苏老山长、乔山长以及一众夫子教授,以师之名,践行解惑、授业及传道之责。所以,今天第一次的感谢掌声,让我们一起送给他们!”
在秦刚如此的解释之下,在场的众人极其信服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我在西北打过许多胜仗,可是你们可知在这些大捷战役背后的众多无名英雄们,恰恰就是从菱川走出去的你们的师兄们!他们无论是革新拉丝机、发明上弦机,还是推广马拉圆犁、创新各种机械,便在极短的时间里,改变了我们对敌的优劣局面,并直接为几场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这些,不仅证明着我们菱川书院中‘知识便是力量’的共同认知,更是践行着‘学以致用’的治学原则。所以,今天第二次的感谢掌声,让我们再送给这些以亲身实践做出证明的老学员们!”
再次的热烈掌声,更有曾经参加过这些技术研究的老学员们的自我感动。
“我曾与乔山长交流过菱川书院名字的由来,却更加钦佩前任乔老山长的睿智与深远用意。菱,有自生棱刺、坚韧不拔,川,为浩荡不息、豪迈开阔之解。这菱川书院,非临泽一镇之菱川、高邮一县之菱川,而应为这江淮之菱、天下之川。所以,所有入书院之学子,当有为各地学政立楷模之志!当有为天下兴衰习格致之心!所以,这最后一次感谢的掌声,让我们共同送给自己!送给每一个能够在这里学习而证明自己的你们!”
在更激动、更热烈的掌声中,苏老山长手抚雪白的长须,赞许地对乔襄文道:“此子天然师者、亦天然辩士也!”
乔襄文、林武功及马伦亦心有戚戚焉!
因为神居水寨里的酒坊、香水坊都已经尽数迁去了大名府,除少数师傅跟过去后,水寨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迁居去了流求,而神居村的人也基本都为后来聚居而来的当地百姓了。
赵梧如今便长住临泽这里,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