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治蝗战(2/3)
来后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
他们都在那个时间选择去做工做活,多少都算是挣了一些钱、或者是丝布这样的产品。所以,在蝗虫过后,他们最想的却不是补种什么粮食等,而是在琢磨是不是继续种些桑麻,之后多产些丝布好了。因为州衙里不但免费提供这些的种子,而且也早就发出通告:今年的赋税是完全可以用这些手工作坊的产品来折抵的。
再退一万步讲,沧州的百姓觉得,只要自己手头还积攒有些钱,官府那里也再三确保是可以一直供应平价粮食的,这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若不是真得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谁还会逃荒去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其他地方属吏来到沧州求教,金宇索性把他们聚在了一起,请菱川书院学生给他们统一上课,先是普及了沧州以鸭灭蝗的原理、方法与相应的局限性,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今年再用此法显然是来不及了,但是可以先学着原理为以后考虑。
而既然已经进入了蝗灾的中后期,他们虽然来得较晚,但至少算是想“亡羊补牢”的,所以菱川书院的学生就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烟薰法、灯诱法、翻坑法”等等的辅助灭蝗方法,当然最吸引他们的还是“食用法”。
“这蝗虫,主食五谷,味香口酥,食之可滋补身体,养脾生力。”学生正努力地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当然更多的应该是食用蝗虫的信心。
“人见蝗虫模样凶恶,畏之如蛇蝎,怕其有毒而不敢入口。”有吏员直接提出了担心。
“沧州的鸭群,每天都会捕食大量的蝗虫,正是因为以之为食,方能长得肉肥体壮。所以,这鸭子既然可以食之,我们人却为何不能呢?所以说,关键还在于我等官府中人的宣传与推广。”学生先从实际情况给大家进行分析。
“民间有传说蝗虫为神,乃天降之灾,因此不敢捕而食之。”更有吏员指出这一点。
“畏神者,便可神止之。”学生微微一笑道,“沧州周边数地,已经有百姓供奉鸭神,并言鸭神可治蝗神。供奉鸭神者,应以食蝗虫而表达自己的决心,如此广而告之,何怕百姓不肯去食之呢?”
正讲到这里时,忽闻外面就有叫卖干炒蝗虫的商贩之声,这个学生便说:“且等我唤他进来。”
商贩被那学生叫了进来,并叫他向各位展示了自己刚刚新炒出锅的一盆干炒蝗虫。
其实宋人之前不吃蝗虫,除了前面说的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蝗虫的成虫外壳较硬,若是没有特别的烹饪方法,只是通过最常见的蒸煮方法,口味很差,难以下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去吃它。
因此,秦刚先是通过养鸭灭蝗,破除了百姓对它们的迷信思想。
然后再让学生们经过各种尝试,根据河北当地的民情特点,对捕捉而来的蝗虫先用食盐腌制入味,再辅以大蒜在铁锅里烘炒做熟。
当然了,如果想要口味更好,最好能够加入油进行炒炸。只是基于当时的民生条件,用油炸的方法只能让正规的酒楼按高档菜肴的方式去加工。平常人家,通过盐腌烘炒,如此加工出来的蝗虫已经相当入味,食之如饴了。
所以才会有沧州的小贩能在大街上加工售卖干炒蝗虫了。
“各位官老爷。我们沧州这里的蝗虫,已经被鸭子们吃得差不多了,你们那里如果能有新鲜捕来的蝗虫,可以联系小人啊。小人负责上门收购。”这个小贩也算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也不怵这满屋子的官吏,在给每人都送一点样品品尝之后,还不忘给自己拉一点生意。
而此时,那讲课的学生趁机给在座在吏员们进行新的思路推广:“各位可以回去向各家的主政官员建议,本来官府就需要向百姓发放赈灾的粮食,那么今年可以改换一个条件,明文张榜宣布赈灾粮食虽然还是不收钱,但必须要老百姓拿蝗虫来换。比如说,用三斗蝗虫来换一斗米麦。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百姓的口粮问题,还能顺便控制了蝗虫的数量。”
看到有人已经小心翼翼地品尝了这干炒之后的蝗虫后、并露出了满意的神情后,学生更是鼓动说:“其实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干炒的方法真正普及下去后,老百姓也不一定会拿捉到的蝗虫全部去交换米麦,许多人家还可以直接以这蝗虫为部分食物。大家去田间野外,忙活一天,多少也能给自己赚到一点口粮啊!”
“是啊是啊。”那个小贩也出言佐证,“我隔壁的俞四郎就是个头脑灵活的,他昨天已经套了驴车去瀛州收购蝗虫去了!”
一番话说得堂内众官吏面面相觑。
就在宋朝境内各地正以不同的方法治理蝗灾的时候,辽国南京道各地,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蝗虫的大面积袭击。
只是相对于宋朝官府更加积极主动的治理措施,辽国的官府更倾向于放任不管。
一方面,辽国对于牧场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农田,遇上蝗虫,大不了就把牲畜向北向西迁徙,避开蝗虫就行了,犯不着守着一个地方发愁。
虽然辽朝贯彻的是汉民汉治,就算是在汉民集中的南
他们都在那个时间选择去做工做活,多少都算是挣了一些钱、或者是丝布这样的产品。所以,在蝗虫过后,他们最想的却不是补种什么粮食等,而是在琢磨是不是继续种些桑麻,之后多产些丝布好了。因为州衙里不但免费提供这些的种子,而且也早就发出通告:今年的赋税是完全可以用这些手工作坊的产品来折抵的。
再退一万步讲,沧州的百姓觉得,只要自己手头还积攒有些钱,官府那里也再三确保是可以一直供应平价粮食的,这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若不是真得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谁还会逃荒去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其他地方属吏来到沧州求教,金宇索性把他们聚在了一起,请菱川书院学生给他们统一上课,先是普及了沧州以鸭灭蝗的原理、方法与相应的局限性,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今年再用此法显然是来不及了,但是可以先学着原理为以后考虑。
而既然已经进入了蝗灾的中后期,他们虽然来得较晚,但至少算是想“亡羊补牢”的,所以菱川书院的学生就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烟薰法、灯诱法、翻坑法”等等的辅助灭蝗方法,当然最吸引他们的还是“食用法”。
“这蝗虫,主食五谷,味香口酥,食之可滋补身体,养脾生力。”学生正努力地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当然更多的应该是食用蝗虫的信心。
“人见蝗虫模样凶恶,畏之如蛇蝎,怕其有毒而不敢入口。”有吏员直接提出了担心。
“沧州的鸭群,每天都会捕食大量的蝗虫,正是因为以之为食,方能长得肉肥体壮。所以,这鸭子既然可以食之,我们人却为何不能呢?所以说,关键还在于我等官府中人的宣传与推广。”学生先从实际情况给大家进行分析。
“民间有传说蝗虫为神,乃天降之灾,因此不敢捕而食之。”更有吏员指出这一点。
“畏神者,便可神止之。”学生微微一笑道,“沧州周边数地,已经有百姓供奉鸭神,并言鸭神可治蝗神。供奉鸭神者,应以食蝗虫而表达自己的决心,如此广而告之,何怕百姓不肯去食之呢?”
正讲到这里时,忽闻外面就有叫卖干炒蝗虫的商贩之声,这个学生便说:“且等我唤他进来。”
商贩被那学生叫了进来,并叫他向各位展示了自己刚刚新炒出锅的一盆干炒蝗虫。
其实宋人之前不吃蝗虫,除了前面说的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蝗虫的成虫外壳较硬,若是没有特别的烹饪方法,只是通过最常见的蒸煮方法,口味很差,难以下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去吃它。
因此,秦刚先是通过养鸭灭蝗,破除了百姓对它们的迷信思想。
然后再让学生们经过各种尝试,根据河北当地的民情特点,对捕捉而来的蝗虫先用食盐腌制入味,再辅以大蒜在铁锅里烘炒做熟。
当然了,如果想要口味更好,最好能够加入油进行炒炸。只是基于当时的民生条件,用油炸的方法只能让正规的酒楼按高档菜肴的方式去加工。平常人家,通过盐腌烘炒,如此加工出来的蝗虫已经相当入味,食之如饴了。
所以才会有沧州的小贩能在大街上加工售卖干炒蝗虫了。
“各位官老爷。我们沧州这里的蝗虫,已经被鸭子们吃得差不多了,你们那里如果能有新鲜捕来的蝗虫,可以联系小人啊。小人负责上门收购。”这个小贩也算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也不怵这满屋子的官吏,在给每人都送一点样品品尝之后,还不忘给自己拉一点生意。
而此时,那讲课的学生趁机给在座在吏员们进行新的思路推广:“各位可以回去向各家的主政官员建议,本来官府就需要向百姓发放赈灾的粮食,那么今年可以改换一个条件,明文张榜宣布赈灾粮食虽然还是不收钱,但必须要老百姓拿蝗虫来换。比如说,用三斗蝗虫来换一斗米麦。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百姓的口粮问题,还能顺便控制了蝗虫的数量。”
看到有人已经小心翼翼地品尝了这干炒之后的蝗虫后、并露出了满意的神情后,学生更是鼓动说:“其实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干炒的方法真正普及下去后,老百姓也不一定会拿捉到的蝗虫全部去交换米麦,许多人家还可以直接以这蝗虫为部分食物。大家去田间野外,忙活一天,多少也能给自己赚到一点口粮啊!”
“是啊是啊。”那个小贩也出言佐证,“我隔壁的俞四郎就是个头脑灵活的,他昨天已经套了驴车去瀛州收购蝗虫去了!”
一番话说得堂内众官吏面面相觑。
就在宋朝境内各地正以不同的方法治理蝗灾的时候,辽国南京道各地,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蝗虫的大面积袭击。
只是相对于宋朝官府更加积极主动的治理措施,辽国的官府更倾向于放任不管。
一方面,辽国对于牧场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农田,遇上蝗虫,大不了就把牲畜向北向西迁徙,避开蝗虫就行了,犯不着守着一个地方发愁。
虽然辽朝贯彻的是汉民汉治,就算是在汉民集中的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