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渡口突袭(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其还找到了一截带有玉面戒印的断指,这枚戒印,恰恰就是曾在姚记米糕店用过的那枚,至少这便证明了秦刚确已被炸死!

    与胡衍一同确认这些证据的赵子裪,在先是佩服于胡衍行动的果断与坚决之余,又是不禁对于秦刚的死讯唏嘘不已。

    他想起了自己当时为了演戏而斥责胡衍的那些话,突然却在内心反问自己:那些话不应该是对的么?而自己今天所走的路就一定正确么?

    而这些证据在送入了京城之后,赵佶叫来了蔡京,在听完了胡衍与赵子裪所有的汇报之后。

    蔡京沉思了一会儿,却是对着赵佶拱手道:“恭喜王爷,秦刚与赵茂两人,无论死活,已经不足为患!”

    “哦?何以认为?”

    “其实这秦刚自以为是,逃入辽人队伍之中乃是一着昏招。辽人虽会护他,无非只是想利用他们二人。所以这两人倘若未死,这辽人回国之后,必然会拿他们二人大作文章!这几日静候消息便可知晓。但若悄无声响,则说明这二人已经被胡沧海在渡口那里除掉!”

    “如果辽人真的拿他们作文章呢?”

    “哈哈,辽人者,蛮夷也!秦刚赵茂即使苟活,却被蛮夷所利用,必为国贼!当举国之士人共讨之!”

    “蔡相公高见也!”

    “殿下缪赞了,臣还未入两府,何敢以相公称之。”

    “蔡相公不必谦虚,我今日从太后那里过来,已经将提议元长为尚书左丞的诏书送去了,这次再看看那帮着老贼们敢不敢再来驳回!”

    “全靠王爷殿下力荐!而且此事,沧海确是立了大功!”

    “嗯,再等几日,辽国那边若无动静,我们便可安心庆功!沧海你的功绩一定会有重赏!”

    “胡衍谢过王爷与蔡相公厚爱!”

    建中靖国三年六月初十深夜,皇宫里钟声长鸣!

    赵煦在重病昏迷大半月之后,终于撒手西去。只是此时,后宫诸事,皆由杨戬、李彦一党把持,具体的细节真相,恐怕再也无人所知。

    皇帝驾崩,向太后召集宰辅重臣再次连夜入宫议事。

    因皇子赵茂此前遭秦刚劫持,且至今下落不明,向太后则明确提出:“神宗诸子中,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且陛下弥留之际,也曾偶尔清醒,当时与我说过,端王赵佶可继位。”

    这话说得极其突然,在场诸臣都颇感意外。因为这种说法实在是荒唐,越王失踪一事,大家可都是瞒着重病中的皇帝,所以,赵煦就算是醒来,想到要安排继位之事,他在有自己儿子的情况下,怎么会提出让端王继位?就算是担心越王太小,那也是会提自己的同母兄弟简王。

    所以,性格耿直的苏轼立即站出来,询问在场的朱太妃,可有此事?

    只是性格懦弱的朱太妃,虽然心里是希望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简王上位,但在目光犀利的向太后怒视之下,只敢轻轻地说:“太后说的是。”

    苏轼长叹一声,转而对着向太后躬身道:“老夫年老体衰,怕不能辅佐新君,以误国事,今日再乞骸骨,望太后恩准!”

    面对屡次作对唱反调的苏轼,向太后原本就已愤怒异常,见其在议新君的关键时候再提辞呈以作公然地抗议,她便冷冷地说道:“不要着急,今晚翰林会有的忙呢!重要的诏书一封封地写,写完之后自然就轮到了你!”这居然便是口头应允下来了!

    独剩下来的章惇依然一身傲骨地表示:“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向太后则搬出神宗曾经的话反击:“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

    章惇不甘失败地再次提议大家谈谈是否简王赵似更合适。这时已经迫不及待要拍马上位的曾布跳出来喝斥:“章惇!听皇太后安排。”

    其余众人也对向太后的提议发出一并的赞颂之声。

    于是,端王赵佶正式继位。

    随即,向太后便就真正地明白了什么叫作“知人知面不知心”:

    虽然她并非是贪好权力之人,所以在新皇帝明确之后,她便礼节性地表示,想要交还听政之权之后,按照道理,新皇帝对这件事总是会再三推辞一番的,却没料到,赵佶竟然一下子就应允了!

    继位并掌握大权的赵佶,迫不及待地连续发布一系列重要的诏令:

    拜章惇为山陵使,负责赵煦的丧葬诸事。虽然名义上他的左相之职还在,但依惯例,担任山陵使之后的宰相,实际上就已被被排斥在政事堂诸事决议之外了,除非他在做完先帝丧葬之事之后,再次被新皇帝召回;

    为赵煦议定下了谥号为: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

    准右相苏轼致仕之请,授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并封崇国公,同意其先去许昌与其弟苏辙团聚;

    拜尚书左丞、翰林承旨蔡京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赐端明殿大学士,便就是新的右相了;

    而宫中诸事,则是童贯立即回京,补上了梁从政空出来的入内内侍省都都知之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