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虹吸引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每天去县里换粮食的林莹莹回来的越来越早。第一天去县里是傍晚才回来的。第二天就中午回来了。第三天又有提前一段时间回来。

    有好东西,加之口碑打出去了,又是每天限量供货,红果的价格贵一点,但还不至于让城里的职工家庭干部家庭吃不起。本来品相好的水果价格也贵。

    这一天,早早从县里换了粮食回来的林莹莹自己去了大队部。大队长王卫东等人正商量交公粮的问题,今年大队里收成一般,若是交了公粮,怕是还要申请救济粮。

    感觉这一来一回是折腾,但哪怕折腾,还是要折腾一下。

    大队部也因此长吁短叹。

    林莹莹看到这里:“大队长,你们有没有想过,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

    大队长:“莹莹啊,可别了,浮夸风才过去多久啊,你就别折腾了好吧。今年倒是能搭着豆腐树叶过冬,一家分个几百斤豆腐树叶是没问题的。”

    林莹莹指了指外面的黄河:“你们想,如果把黄河水引入,我们这里的旱田马上变成水田。这旱田水田收成能一样吗。”

    大队长王卫东:“可是你也看见了,河水水面距离咱们这边的农田,有着十多米的高度落差来着。那要是大型水利设施的话,别说咱们大队,恐怕全县给咱们大队干一冬才能搞出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吧。”

    林莹莹:“屋里有水缸,我再找一个桶过来。嗯,桶就放在高处,你们看我手里的管子。”

    然后林莹莹就给大队长等人表演了让水从低处流向高处的虹吸原理。这个虹吸现象高中生人人都懂,但是让这些高中生把虹吸原理利用在水利设施上,他们就不会了。

    大队长想起一个问题:“想把大量河水引上岸,这么细这么短的管子也不够用啊。”

    林莹莹:“谁说一定要用软的管子。完全可以用又粗又硬的管子引水啊。我们完全可以开办一个陶器厂。先从烧管子开始,以后还能给大家烧一些盘子、碗、水缸之类的。反正浪费不了。”

    王卫东点点头,觉得林莹莹说的都在理。

    既然是好事,王卫东风风火火的先找人去办陶器厂了,至于水利设施,这个每年都要找人修缮,今年无非是大修一下。

    直接把陶管伸进黄河里也不对头,并且为了保护陶管防止每年春天的冰汛期破坏,是要挖一段人工渠,把黄河水先引进一部分来。

    挖土,挑土这都是纯粹的体力工作、不过黄河两岸的人早就习惯了。

    大队长王卫东等人,派出妇女将豆腐树叶每天采摘一部分,给参加水利设施修建的劳动力们做饭菜,蛋白质的补充,让村里的壮男动力们撑住了这样的工作强度。

    陶器作坊也建好了,这个更容易一些,一些旧窑洞改造一下,就能用来烧窑。这也是林莹莹以前没想到的。陕北烧制陶瓷,重要的不是场地和原料,而是缺少柴火。

    大队长从公社借了一批煤炭来,用来烧窑,承诺以后用陶瓷管或者其他的陶瓷器偿还。

    一切都准备就绪,上冻之前,黄河水终于被陶管从低处哗啦啦的引入了高处的向阳大队的沟渠之中。

    黄河水被三条陶管引入后从向阳大队的沟渠里面转了一圈,最后向西面的荒漠和沙漠地区流去。

    这也是林莹莹的建议。向南向北都有村子,洪水总不好冲了人家的村子。

    重点是西面的地形,林莹莹去抓骆驼和野驴的时候探查过,如果那里有足够的水源的话,那里将不再是荒漠和沙漠,而是会变成鱼米之乡,至少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而这里地处黄河中游,取水一部分,也能减轻黄河下游的水灾危害。

    从这一刻开始,一条涓涓细流,从向阳村开始,流向陕北地区的沙漠深处。这条溪流的水流量并不大,但是架不住是一年四季都在流淌——水利设施就是这个作用,虽然冬天黄河上层的冰面封冻了,但是陶管虹吸取水的位置一直是活水,也就没有冰冻。

    有了活水,首先向阳大队的几千亩农田都从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甚至明年还能开辟一些原本是荒地的水田。

    陕北这里地广人稀,缺的是水,不缺土地。

    其实林莹莹到这里来,也想过用大水车来灌溉当地农田的想法,这总比当地人挑水种田要强得多。

    不过最后林莹莹还是选择了虹吸法,来浇灌这里的土地。主要不是为了农田,而是为了改造更西面一些的荒漠和沙地,那边如果有了水源,也能形成大量的湿地,让动植物更好的生存下去。

    湿地的话,不论种什么树都很方便了。现在陕北种植的防护林每年都会死去不少,也是因为干旱的缘故。

    村民们都看过大队长给他们展示过的从低处向高处送水的虹吸原理,不过看到水桶水缸的取水,和眼前从奔腾的黄河之中取水,这感官上还是差别很大的。

    黄河水在这一天终于被驯服了,引入了农田的沟渠,以及走向了想让它们到达的地方。

    现在虽然只是一个向阳大队能受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