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4/5)
假相你一旦执取,它就把你带入生死轮回。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假相的看法是说,它是众惑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你轮回生死是靠这个假相来的,因为你执着它嘛;但是成就无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来拜佛,靠色身来布施、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大乘佛法看问题是比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执着,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我们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蕴即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色蕴完全是物质,这以下的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就讲到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心法,只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了四个法,都是一个明了性的心法。我们先看最初的感受。感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当下第一个出来的一种直觉的反应。他说,阿难,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受蕴是怎么回事呢?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双手双脚是安稳快乐,乃至于整个身体调和顺适。他这个时候呢,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已经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没有感受的,“性无违顺”,他这个时候也没有顺的乐受,也没有违背的苦受。那么这个地方跟前面的观念一样,就是说,我们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本来无一物,那感受是怎么来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观: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佛陀讲因缘法,他喜欢用“无故”,就是它没有一个生起的处所,它只就是在某一个因缘当中的一念妄动,使令我们左右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这两个手掌比喻什么呢?一个六根,一个六尘。六根跟六尘两个相互碰撞,就从根尘的碰撞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诸相”。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涩”是三恶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乐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单的、寂静的受,“热”是菩萨的法喜、荣耀之受,产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众生有根尘的碰撞。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地方讲,即空即假即中。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时候,观即空的时候——是本来没有感受;即假呢,因为有根尘的因缘的接触,就把感受的相状给显现出来;那么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的感受也是跟色蕴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有关系,你自己有关系。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显现出来,他只是助缘。你看到某一个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没有关系,那是你过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业。这叫循业发现。
在家居士可能感觉不出来,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们出了家、到僧团,我们佛学院二十几个学生,我们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二十几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个僧团里面,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一个房间小小的、住六个人,住同样的地方,熬了三年。我们受用同样的环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乐乐,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恼恼。为什么?同样的环境,穿同样的衣服,上同样的课,你说外境可以决定我们的快乐,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报不同。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色蕴跟受蕴这两个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前生,这两个都是跟前生的业力,但是想蕴就不一样了,想蕴跟你今生就有关系了。我们看第三。而想蕴在五蕴当中、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对我们来生的影响也最大了,这个想蕴特别要注意了。
戊三、明想蕴即藏性。
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在产生快乐跟痛苦感受的时候,接下来我们产生一些想象,就是唯识学上所说的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讲了很多话。诶,这个花很漂亮,从你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表示你开始
我们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蕴即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色蕴完全是物质,这以下的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就讲到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心法,只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了四个法,都是一个明了性的心法。我们先看最初的感受。感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当下第一个出来的一种直觉的反应。他说,阿难,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受蕴是怎么回事呢?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双手双脚是安稳快乐,乃至于整个身体调和顺适。他这个时候呢,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已经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没有感受的,“性无违顺”,他这个时候也没有顺的乐受,也没有违背的苦受。那么这个地方跟前面的观念一样,就是说,我们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本来无一物,那感受是怎么来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观: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佛陀讲因缘法,他喜欢用“无故”,就是它没有一个生起的处所,它只就是在某一个因缘当中的一念妄动,使令我们左右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这两个手掌比喻什么呢?一个六根,一个六尘。六根跟六尘两个相互碰撞,就从根尘的碰撞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诸相”。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涩”是三恶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乐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单的、寂静的受,“热”是菩萨的法喜、荣耀之受,产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众生有根尘的碰撞。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地方讲,即空即假即中。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时候,观即空的时候——是本来没有感受;即假呢,因为有根尘的因缘的接触,就把感受的相状给显现出来;那么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的感受也是跟色蕴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有关系,你自己有关系。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显现出来,他只是助缘。你看到某一个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没有关系,那是你过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业。这叫循业发现。
在家居士可能感觉不出来,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们出了家、到僧团,我们佛学院二十几个学生,我们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二十几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个僧团里面,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一个房间小小的、住六个人,住同样的地方,熬了三年。我们受用同样的环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乐乐,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恼恼。为什么?同样的环境,穿同样的衣服,上同样的课,你说外境可以决定我们的快乐,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报不同。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色蕴跟受蕴这两个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前生,这两个都是跟前生的业力,但是想蕴就不一样了,想蕴跟你今生就有关系了。我们看第三。而想蕴在五蕴当中、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对我们来生的影响也最大了,这个想蕴特别要注意了。
戊三、明想蕴即藏性。
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在产生快乐跟痛苦感受的时候,接下来我们产生一些想象,就是唯识学上所说的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讲了很多话。诶,这个花很漂亮,从你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表示你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