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义一】(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昧》它所依止的性德跟修德。 [发明真性] [性]就是真实的理性,这个就讲到性德。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观念,就是根据[大佛顶]这三个字(到经文再解释),简单的讲大佛顶就是真如理。蕅益大师说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真如理表现在内心,我们称之为佛性,表现在万物称之为法性,大佛顶理就是我们所依的性德。大佛顶是什么相貌呢?

    大佛顶者

    即心自性之理体也。

    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自性]。我们在修大佛顶的时候你要有一个观念,大佛顶的道理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我们只是恢复它本来的相貌,不是你后来增加的。譬如你从小接受教育,我们要好好的帮助别人,我们要好好的读书,这观念是怎么来的呢?这不能说本具,因为你是受过教育,经过后来的薰习产生的,这是外来的。但大佛顶理不是,是不管你怎么流转,你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本性。当然我们现在离我们的本性很遥远,所以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蕅益大师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二个相貌:

    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

    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我们原来的面目有二个面目:一、不变性;二、随缘性。我们凡夫就是失掉这个不变,二乘人失掉随缘。我们简单讲一下:凡夫的心是变来变去的,到处乱变。你看我们的心跟如意的环境接触产生一个乐受,产生贪爱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们接触的环境是我们不如意的、我们不喜欢的产生苦受,我们就跟着这个感觉走,我们就产生嗔心,这个东西对我越少越好;我们产生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我们产生愚痴,我们产生情执,产生愚痴的想法。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一下子起贪,一下子起嗔,一下子起痴。怎么会这样子呢?我们就是被感觉、被这个受,心随妄转被它带着走。所以我们凡夫变到最后连自己是什么相貌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完全被感觉、被外境来牵动,我们凡夫失掉不变的理体。

    在整个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到经文都会详细说明,简单的讲就是身心世界,就是色心二法。总而言之,你要在身心世界当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理体,然后从不变当中,再从七大而显现种种的清净法界,种种的庄严。二乘人失其随缘之用,二乘人是完全不变、完全不动,就失去了积功累德的机会,所以《楞严经》讲随缘讲得很清楚。你看《楞严经》讲空性,讲发明不变的体,讲得很清楚,它讲因缘观假观讲得更清楚。

    讲因缘法是怎么样?循业发现!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因缘当中,你有你的小因缘,它讲到共业跟别业,而我们又有一个大因缘,而我们的小因缘又在大因缘中绕转。那这怎么办呢?从《楞严经》的观念主要就是修六个字:明相位、立德业。

    首先我们要在因缘当中,找到相状,这是什么样的因缘,然后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们一个人很容易犯错,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站错位子。你看我们出家众有三个阶位:刚开始净罪集资,第二阶段积功累德,第三阶段安养进修。每一个阶段都有它应该做的事情,你应该进修的时候跑去弘法,你现在的因缘该弘法的时候,你跑去进修,这个都是找错了定位。乃至于我们在整个僧团,在整个佛教界都有自己的定位,因为我们深受过去业力的影响。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不能否定过去的业力,叫做循业发现。我们过去有一股很强大的业力,虽然我们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是在不变当中它会显现身心世界,而每一个人深受你过去业力的影响,但你不能离开因缘,《楞严经》说你要就路还家,从因缘当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第二个更重要:立德业。在你的因缘当中去修学。

    其实整个《楞严经》的观念,它就是在发明怎么样的随缘不变。第一先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后告诉你怎么样从不变当中,来随缘积功累德。整个十卷的经文就讲这二个观念,一个从假入空,一个从空出假。它的经文讲得非常的详细,佛陀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他一定有办法让你懂。

    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

    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

    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发觉冰的相状是坚固的,这表示一个人的恶念;水是柔软的,表示一个人的善念。其实不管恶念善念,它的体性都是湿性,它的体性都是清净本然不变的体性。这是发明它的不变之体。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当我们从空出假的时候,你看虚空是很大,它本身没有形相,但是它又不障碍所有的形相去发挥,你要盖房子也可以,你要种树也可以,这是说明它随缘的妙用。

    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遍摄遍含。

    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

    整个十法界(四科,七大)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楞严经》讲得很多很多,海公在讲《楞严经》他讲一个观念:所有《楞严经》的经文,没有离开你当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么谈玄说妙,都是在讲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