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义二】(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那么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里?有时候我们安住在真心,生起戒、定、慧的功德;我们有时候安住在妄想,产生了很多的贪瞋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别,先把它分清楚,先搞清楚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你还没有抓贼之前,先产生一个判断力。古德解释说,妄想跟真心的判断就是:妄想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没有自体;而真心是离尘有体。我们加以说明。

    我现在生起一个想法,说:“诶,这个东西很好吃。”这是一个想。那你要知道这个“想”,到底我应该随顺它让它增长广大,还是这个想法我应该把它消灭——它是一个贼,我应该把它消灭?首先,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你要找它的根源。它有没有根源?哦,是因为这个东西,你跟它接触,有了一个欢喜的感受而产生的;当你把这样的外境拿掉以后,这个心就消失了。这个是标准的攀缘心,因为它的根源是在外面,它的生起的根源是从外面来的,这个就是贼了,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功德。那这个想法你要赶快把它消灭,因为它对你是障碍的。

    “我一定要好好地拜佛。”这也是个想法。这想法是怎么来的?哦,因为拜佛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我们是从内心的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本身有一个自体的,它自体是从内心生起的。妄想的根是从外来的,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感受引生妄想;真心的根是从你内心的道理经过如理思惟产生的。所以,你只要去找到它的根源,你就知道它到底是一个黄金应该保留;还是一个矿砂,应该赶快把它消灭。佛陀讲这个观念讲了三卷半,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总而言之,《楞严经》在破除虚妄、开显真实的时候,它很强调你一个人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跟着道理走。你不要老是做“我喜欢做的事”,那就完了!要做你应该做的事,你这整个行动要从理性的思惟产生。

    这段讲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这是第一段,讲了三卷半。

    第二段“返妄归真”,这也讲了三卷半。前面是讲观念讲理论,返妄归真是讲修行的方法。

    我现在知道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那么我起妄想的时候怎么办?要怎么把它带回来、带到真心?它的整个回家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地方有两大段。

    第一个,二义决而华屋有门。

    这个我们叫作道前基础,修学三昧的基础。

    这个“二义”,就是佛陀在讲二十五圆通之前,讲到“二决定义”。就是说你现在要把妄想消灭,要把真心慢慢地开显出来,首先你要产生两种决定的理解:

    第一,你要省察你的因地发心:你为什么要修学?因为你的愿力会产生你内心的引导。所以首先要省察你是不是真实地发菩提心,这个是因地的发心。

    第二,省察烦恼的根本。你要对治烦恼,那烦恼在哪里呢?这个地方讲到六根门头,其实烦恼就隐藏在六根门头。我们这一念心要跟外境接触,要靠六个门——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这六个门你不可能关起来,所以你造恶业是六根,成就功德也是靠六根,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可以把六根的这些烦恼洗干净,洗干净了六根就放光。所以这个地方先讲“华屋有门”,“华屋”就是指涅盘,你要先找到你的门,进入这个房子的门就是六根,先把烦恼消掉,发起你的菩提心,个是道前基础。

    就是,你今天带了很多军队要去打仗,第一个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打这个仗,你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打这个仗呢?你是为了成就人天福报、为了成就二乘涅盘还是成就佛陀?你打仗的动机在哪里?第二个你要知道这个盗贼在哪里。你的军队很强,你找不到盗贼也无济于事。所以这个“二决定义”,就是讲到两种的修学基础。

    第二个讲正修三昧。正修三昧当中有两个重点:

    首先讲到正行。首楞严王三昧的正行,就是二十五圆通。

    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是讲到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六根、六尘、六识,就十八界了;还有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

    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要找一个契机的“圆根”——这个根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于是找到了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特别适合我们。二十五圆通——据古德的注解,有两个法门特别重要:第一个是〈耳根圆通章〉,第二个是〈念佛圆通章〉。

    耳根为什么特别厉害?因为第一,我们的耳根,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你看你的眼睛只看一百二十度,你后面看不到。但是耳朵,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后面有人叫你,你还是听得很清楚。所以它的功能特别广大。第二,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