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2/6)
待佛陀来应供。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所以长者居士也同时来到僧团,一方面请大众师来应供,一方面也期待佛陀来参加。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那个时候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了,所以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萨分别派领诸位菩萨跟阿罗汉,去到各位的长者居士那个地方去应供,来满足居士应供的要求。
这个地方讲到供佛及僧。我们作两段的结示。
古德注解上说:佛世的时候,七月十五是自恣日;在古代的习惯当中,这一天的斋供功德是加倍的。因为大众僧经过九旬的用功,他们的功德都增上了,所以居士们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时候来斋供,其功德有加倍的作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看到发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你看,蕅益大师说《法华经》:佛陀说《法华》之前,它整个发起序,是佛陀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他入了三昧以后,从三昧当中,他的白毫放光,照了一万八千佛土,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的功德——在一念清净的光明当中显现六波罗蜜,然后再说《法华经》。但《楞严经》不同,《楞严经》的发起序,是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杂染的因缘,于是佛陀讲《楞严经》。那么这到底是有什么涵义呢?我们作一个说明。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这里讲到七月十五一个应供、供斋的情况。
丁二、阿难等乞 分三:戊一、别请远游。戊二、平等行乞。戊三、等慈之由。
【第四讲图2,评论区查收】
我们看,丁二、阿难等乞。这地方有三段:第一个,别请远游。第二个,平等行乞。第三个,等慈之由。
戊一、别请远游
我们先看第一段。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这个时候当机众出现了,就是阿难尊者。这个阿难尊者,他身为当机众,我们有需要解释一下他的整个背景:
阿难尊者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提婆达多的弟弟。阿难尊者翻成中文叫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呢?因为阿难尊者出生那一天,刚好是佛陀成道那一天,所以整个国家当中,听到佛陀成道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不管国王大臣老百姓都很欢喜。这个时候白饭王就派人来告诉净饭王说他生了儿子,希望净饭王来给他取一个名字。因为大家举国欢喜的关系,就取名为庆喜。
阿难尊者的特色是多闻第一,就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一旦听到佛陀说法,听一遍,他永远不忘掉。经典上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使佛法有无量无边,一流入阿难的心中,就永远不忘失。所以说阿难尊者,他有这种多闻的特色。经典上说,其实阿难尊者的本地风光是:他过去在空王佛所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都同时发了菩提心,所以他是法身菩萨。因为他示现凡夫的缘故,开启了整个楞严大教。这个是说明当机众阿难尊者的整个背景。
好,我们解释一下。
当这些国王跟臣民,来请佛陀、菩萨、阿罗汉去应供了以后,这个时候僧团都没有人存在了。阿难尊者,因为他在前一天(七月十四)就受了个别的迎请,离开了僧团。因为他所受的迎请的地方,离僧团非常的遥远,所以他七月十五就赶不回来应供,“远游未还”,也就“不遑僧次”。这个“遑”就是来不及,来不及参加众生的应供。所以即便他回到僧团,也没有饭可以吃了,因为大家都去应供了。所以“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他这个时候从远处要回到僧团,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他没有所谓的上座的长老陪伴。我们一般说十腊叫下座,二十腊是中座,三十腊叫上座。他没有上座比丘的陪伴,也没有阿闍黎(教授师)在旁边。佛陀规定在五夏之前,你出门远游一定要有上座阿闍黎。因为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出家有十二年了,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上座阿闍黎,一个人从远处的处所单独地回到精舍当中。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那个时候回到僧团他也知道,没有其他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那个时候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了,所以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萨分别派领诸位菩萨跟阿罗汉,去到各位的长者居士那个地方去应供,来满足居士应供的要求。
这个地方讲到供佛及僧。我们作两段的结示。
古德注解上说:佛世的时候,七月十五是自恣日;在古代的习惯当中,这一天的斋供功德是加倍的。因为大众僧经过九旬的用功,他们的功德都增上了,所以居士们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时候来斋供,其功德有加倍的作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看到发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你看,蕅益大师说《法华经》:佛陀说《法华》之前,它整个发起序,是佛陀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他入了三昧以后,从三昧当中,他的白毫放光,照了一万八千佛土,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的功德——在一念清净的光明当中显现六波罗蜜,然后再说《法华经》。但《楞严经》不同,《楞严经》的发起序,是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杂染的因缘,于是佛陀讲《楞严经》。那么这到底是有什么涵义呢?我们作一个说明。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这里讲到七月十五一个应供、供斋的情况。
丁二、阿难等乞 分三:戊一、别请远游。戊二、平等行乞。戊三、等慈之由。
【第四讲图2,评论区查收】
我们看,丁二、阿难等乞。这地方有三段:第一个,别请远游。第二个,平等行乞。第三个,等慈之由。
戊一、别请远游
我们先看第一段。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这个时候当机众出现了,就是阿难尊者。这个阿难尊者,他身为当机众,我们有需要解释一下他的整个背景:
阿难尊者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提婆达多的弟弟。阿难尊者翻成中文叫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呢?因为阿难尊者出生那一天,刚好是佛陀成道那一天,所以整个国家当中,听到佛陀成道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不管国王大臣老百姓都很欢喜。这个时候白饭王就派人来告诉净饭王说他生了儿子,希望净饭王来给他取一个名字。因为大家举国欢喜的关系,就取名为庆喜。
阿难尊者的特色是多闻第一,就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一旦听到佛陀说法,听一遍,他永远不忘掉。经典上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使佛法有无量无边,一流入阿难的心中,就永远不忘失。所以说阿难尊者,他有这种多闻的特色。经典上说,其实阿难尊者的本地风光是:他过去在空王佛所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都同时发了菩提心,所以他是法身菩萨。因为他示现凡夫的缘故,开启了整个楞严大教。这个是说明当机众阿难尊者的整个背景。
好,我们解释一下。
当这些国王跟臣民,来请佛陀、菩萨、阿罗汉去应供了以后,这个时候僧团都没有人存在了。阿难尊者,因为他在前一天(七月十四)就受了个别的迎请,离开了僧团。因为他所受的迎请的地方,离僧团非常的遥远,所以他七月十五就赶不回来应供,“远游未还”,也就“不遑僧次”。这个“遑”就是来不及,来不及参加众生的应供。所以即便他回到僧团,也没有饭可以吃了,因为大家都去应供了。所以“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他这个时候从远处要回到僧团,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他没有所谓的上座的长老陪伴。我们一般说十腊叫下座,二十腊是中座,三十腊叫上座。他没有上座比丘的陪伴,也没有阿闍黎(教授师)在旁边。佛陀规定在五夏之前,你出门远游一定要有上座阿闍黎。因为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出家有十二年了,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上座阿闍黎,一个人从远处的处所单独地回到精舍当中。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那个时候回到僧团他也知道,没有其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