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2/6)
诸佛在修学圣道的时候,没有一个例外,都是同一道故,都是依止直心才能够成佛的。也就是说,心直跟言直——内心能够正直,言语也能够正直。这样,从最初的发心到最后的成佛,这整个成佛之道的过程,中间都不能够有弯曲的相貌。
什么叫弯曲呢?就是你的心攀缘外境,产生很多很多生灭的妄想,这个就是弯曲之相。后面会讲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修学过程当中产生极大的烦恼而退堕?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什么会着魔,成就五阴魔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妄想活动,他的心开始攀缘外境,所以他产生极大的烦恼,产生很大的魔障,把他前面修习的功德完全破坏掉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不能直心正念真如的时候,障碍就会出现。
禅宗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能办大事故。成佛的大事,一定是以正念真如,从真如本性发动的修学,才能够成就的。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如印光大师所说,修学只有两句话:第一个,“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讲“称性起修”。你所有的功德,要从你内心的真如本性,去思惟真如本性而发起你的菩提心。第二个,最后的修学,“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都在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从你这一念真如的心出发,来修波罗蜜,最后还是回归到你这一念真如的本性。所以到最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只是在过程当中,假借外面的人事因缘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而已,叫借境修心。如此而已。这就是说,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要正念真如。当你的心忘失了真如,当你的心向外攀缘,就会产生弯曲之相,就会产生种种的障碍。这个是说明,十方诸佛在成就无上菩提道路的时候,没有一个例外的,都一定要以直心才能够远离障碍。是这个意思。
这是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妄想的攀缘心之前,先讲的两个道理:第一个讲到生死涅盘的根本;第二个讲到直心是成佛的唯一道路。先讲这两个道理。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分七:辛一、正破计内。辛二、破转计在外。辛三、破转计潜根。辛四、破转计见内。辛五、破转计随生。辛六、破转计中间。辛七、破转计无着。
我们看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
这以下佛陀就开始要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想。这个地方,古人一般说“七处破妄”。有七科:一、正破计内;二、破转计在外;三、破转计潜根;四、破转计见内;五、破转计随生;六、破转计中间;七、破转计无着。从七个地方来破除阿难尊者向外攀缘的妄想。
辛一、正破计内。分五:壬一、征起缘心。壬二、喻明降伏。壬三、牒其内执。壬四、悬示定名。壬五、正破非内。
我们先看第一个,正破计内。
第一个是破除阿难尊者他执着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是在身体之内,破除这个身内的执着。这当中分五科:一、征起缘心;二、喻明降伏;三、牒其内执;四、悬示定名;五、正破非内。
先看第一科,征起缘心。
【第六讲图2,评论区查收】
佛陀先征问阿难尊者当下这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又在 什么处所。把攀缘心生起的因缘跟它的处所,先提出一个问。我们看经文: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跟佛陀出家,你说是因为你这一念心去攀缘佛陀殊胜的三十二相。这当中有一个能所,能缘的是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所缘的是三十二相。那你现在说一说,你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这当中一定有一个“见”跟一个“爱”,你是用什么来见到三十二相?又用什么东西来爱这个三十二相呢?就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把他那个攀缘心的相貌标出来。
我们看阿难尊者回答。“阿难白佛言”,他说,世尊啊,我在整个爱乐三十二相的过程中,是用两个东西来爱乐: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目。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心目,就是本经后面说的六根门头。可以说,我们整个心对外面的造作,没有离开六个门。六根门头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前五识。前五识依止五根去取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境,产生一个影像,色有色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假设我们是善业比较强的人,我们会产生比较美好的影像;如果我们是属于罪业深重的人,就产生一个卑贱苦恼的影像。总而言之,这个影像的取得就是用这个目,用这个前五识。
然后前五识把这个影像再丢给第六意识来分别,第六意识就会产生一个感受跟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发动他去造业。如果产生一个正面的想法,就造善业;如果产生负面的想法就造恶业。
所以阿难尊者说,我是用我的眼睛来取得佛陀三十二相。因为您佛陀三十二相是外面的东西,那要把这个相变成受用,要经过眼睛的转换。比如说,我们今天看这个佛像,每一个人看到的不同,就表示每
什么叫弯曲呢?就是你的心攀缘外境,产生很多很多生灭的妄想,这个就是弯曲之相。后面会讲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修学过程当中产生极大的烦恼而退堕?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什么会着魔,成就五阴魔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妄想活动,他的心开始攀缘外境,所以他产生极大的烦恼,产生很大的魔障,把他前面修习的功德完全破坏掉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不能直心正念真如的时候,障碍就会出现。
禅宗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能办大事故。成佛的大事,一定是以正念真如,从真如本性发动的修学,才能够成就的。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如印光大师所说,修学只有两句话:第一个,“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讲“称性起修”。你所有的功德,要从你内心的真如本性,去思惟真如本性而发起你的菩提心。第二个,最后的修学,“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都在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从你这一念真如的心出发,来修波罗蜜,最后还是回归到你这一念真如的本性。所以到最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只是在过程当中,假借外面的人事因缘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而已,叫借境修心。如此而已。这就是说,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要正念真如。当你的心忘失了真如,当你的心向外攀缘,就会产生弯曲之相,就会产生种种的障碍。这个是说明,十方诸佛在成就无上菩提道路的时候,没有一个例外的,都一定要以直心才能够远离障碍。是这个意思。
这是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妄想的攀缘心之前,先讲的两个道理:第一个讲到生死涅盘的根本;第二个讲到直心是成佛的唯一道路。先讲这两个道理。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分七:辛一、正破计内。辛二、破转计在外。辛三、破转计潜根。辛四、破转计见内。辛五、破转计随生。辛六、破转计中间。辛七、破转计无着。
我们看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
这以下佛陀就开始要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想。这个地方,古人一般说“七处破妄”。有七科:一、正破计内;二、破转计在外;三、破转计潜根;四、破转计见内;五、破转计随生;六、破转计中间;七、破转计无着。从七个地方来破除阿难尊者向外攀缘的妄想。
辛一、正破计内。分五:壬一、征起缘心。壬二、喻明降伏。壬三、牒其内执。壬四、悬示定名。壬五、正破非内。
我们先看第一个,正破计内。
第一个是破除阿难尊者他执着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是在身体之内,破除这个身内的执着。这当中分五科:一、征起缘心;二、喻明降伏;三、牒其内执;四、悬示定名;五、正破非内。
先看第一科,征起缘心。
【第六讲图2,评论区查收】
佛陀先征问阿难尊者当下这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又在 什么处所。把攀缘心生起的因缘跟它的处所,先提出一个问。我们看经文: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跟佛陀出家,你说是因为你这一念心去攀缘佛陀殊胜的三十二相。这当中有一个能所,能缘的是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所缘的是三十二相。那你现在说一说,你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这当中一定有一个“见”跟一个“爱”,你是用什么来见到三十二相?又用什么东西来爱这个三十二相呢?就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把他那个攀缘心的相貌标出来。
我们看阿难尊者回答。“阿难白佛言”,他说,世尊啊,我在整个爱乐三十二相的过程中,是用两个东西来爱乐: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目。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心目,就是本经后面说的六根门头。可以说,我们整个心对外面的造作,没有离开六个门。六根门头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前五识。前五识依止五根去取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境,产生一个影像,色有色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假设我们是善业比较强的人,我们会产生比较美好的影像;如果我们是属于罪业深重的人,就产生一个卑贱苦恼的影像。总而言之,这个影像的取得就是用这个目,用这个前五识。
然后前五识把这个影像再丢给第六意识来分别,第六意识就会产生一个感受跟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发动他去造业。如果产生一个正面的想法,就造善业;如果产生负面的想法就造恶业。
所以阿难尊者说,我是用我的眼睛来取得佛陀三十二相。因为您佛陀三十二相是外面的东西,那要把这个相变成受用,要经过眼睛的转换。比如说,我们今天看这个佛像,每一个人看到的不同,就表示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