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变成了一个所见,就变成外境了,那么你的心跟眼根就不能相随了。眼见,心就不能相随,这个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你说你看到眼睛,不合理。

    如果你说你的心看不到眼睛,那你怎么能够说你这一念心,就像琉璃合一样,是潜伏在根里面呢?你这不合道理啊。你的心潜伏在眼根,你一定先看到眼根,再看到山河大地。所以你说你不能见,也不合道理。

    总而结之,你这个觉了能知之心潜伏在根里如琉璃合,是没有道理的,不能成立的。

    这个地方的道理,我们解释一下。

    唯识学把所有的因缘所生法分成三个重点: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即十八界。我们一个人会造业,一定是要六根跟六尘接触。比如说眼根接触到色尘,这个时候产生一个眼识,眼识再知会第六意识:哦,这一朵花很漂亮。所以根尘的碰撞才把识创造出来。这个唯识学是同意的。我们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这个识就产生出来。你看我本来没有了别的功能,突然间听到声音,诶,了别的功能就出现了。但是这个地方要注意,这种了别的心我们叫“缘影之心”,它是攀缘六尘影像的心,当影像消失的时候你的心就消失,所以古德说“来无所从,去无所止”。

    你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没有什么地方来。你说我刚刚听到声音的时候,我很高兴;现在声音消失了,我前面那个了别的识也消失了。那你到哪里去了?也没有地方去。来,没有地方来;去,没有地方去。但是你当下眼根去攀缘色尘、去碰撞色尘的时候,它真的是有一个明了的功能出来。

    佛法讲“缘生缘灭”。缘生缘灭这句话的道理,我们从两方面来说。缘生缘灭的意思是说,作用是有的,作用你不能说没有。你说:诶,我刚刚去拜佛。你为什么能够拜佛呢?当然我的眼睛看到佛像,看到佛像:这佛像很庄严!就把这样的信息传给第六意识,产生恭敬的心。这个心再主导我的身体去拜佛,我的根接触尘去创造一个拜佛的虔诚的第六意识。这叫缘生缘灭。生灭法嘛。拜完了以后,你说你刚刚拜佛的心跑哪里去了?没有了。但是作用没有失掉,那个业果没有失掉。

    佛陀今天破的就是,那个心是没有自体的,它没有真实的体性,但是它的确是有作用的。如果我们连作用也否定,那世间上没有因果了,因为你每一个造业都是生灭法嘛。你刚刚念佛的时候,也是一个生灭心在念佛嘛,但是当佛号消失的时候,你那个心也不见了。所以我们应该说,心的作用是有的,但是它的自体是没有的。

    今天我们要破的是那个觅之了不可得那个自体,因为你不把这个妄想的根源找出来,没有把它拔掉,你就一直跟着妄想走。我再讲一次,妄想最怕我们去找它的根源。我们从来没有去问这个妄想:你从哪里来?你从哪里来?我们从来没有问。我们产生一个妄想,然后就习惯性地跟着它走。那这个时候,《楞严经》的观念就是说:你先等一等,你站起来,你看它的根源在哪里?这个时候你回光返照:诶,这妄想没有根源啊。我还没有拜佛的时候,我那个拜佛的心找不到,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那么在拜的时候,真的是有拜佛的心态;等到我拜完的时候,结束了跑来上课,我刚刚拜佛的心也觅之了不可得。还没有拜之前,没有处所;正在拜的时候,也没有处所;拜完的时候,也没有处所。那只有什么呢?只有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作用在造业。这个是有的。

    《楞严经》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觅之了不可得以后,我们才能够看到妄想的相貌,原来妄想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只有一种因缘的作用。这个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什么效果?诸位想想看。当你回光返照,找到原来妄想是没有根源的,你从今以后不随妄转,不是你主导我,是我主导你。我要你怎么样,就怎么样。今天我们每一个人要造业,一定要有一个想法,这是没有错的;要有一个感受,也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不能让想法来带动我们,我们要来带动我们的想法。

    今天我们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心随妄转;第二个,心不随妄转。重点就是:你要把这个妄想的根源找到。它怎么样?觅之了不可得,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没有真实的体性好处太多了,光是觅之了不可得,在修行当中你就有很大很大的进步了。

    第一个,从今以后,你看到妄想,你知道它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因缘的作用,你不再那么害怕。所以我们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我们能够断尽一切烦恼?我讲实在话,假设每一个烦恼——贪欲的烦恼、瞋恚的烦恼都有真实的体性,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断烦恼,没有一个可以成佛。因为它有真实的体性,你断不了的,你顶多把它压制下来。我们顶多用石头把它压住,你不要动。那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圣人,真的是把烦恼断掉了。那表示它没有自体,才能够断的。这是第一个,就是观察这个烦恼本性是清净的,所以可以断烦恼。

    第二个,我们忏悔业障的时候,非常好用。为什么我们今天造那么多罪业可以忏悔?因为我们当初在造业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