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2/6)
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陀先双向地征问:到底这个无着的心是有还是没有?先提出存在跟不存在的一个疑问。佛告阿难,说你那个能够感受、能够想法的明了分别心性,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完全表达一种无着,就是你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它是不存在于一切法上,它是无着、无住。那么这样子我问你一个问题,说这个世间上,上有虚空,下有海水,乃至于陆地,这个依报环境。这中间有很多的在天上飞行、在地上走的种种的宇宙的万物。你这一念心对这种宇宙的万物完全无所着,那么你这一念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先问到这个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假设你说你这一念心是不存在,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乌龟没有毛,兔子头上没有角。你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存在,那就没有所谓的着不着了。
我们这一念心不能说不存在,不存在那个是断灭见。很多外道(我们后面会说到),外道修到最后他这一念心不存在,有情修成无情。所以外道很多从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后变成一块石头,他的心就住在石头上面。这个都不对。佛法是远离空有二边的一种中道。完全说没有,绝对不对;完全说有,也不对。所以你说完全没有,那这是一种断灭。
你说这个心是真实的有,只是它不着一切法,那么这个就不能说它没有,是有了。那么“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佛陀说,一个东西是没有形状的,这个就是它不存在。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相状;只要有相状,就有所着。所以不可能不着。你说你这一念心有体性,而它无所着,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要存在,它就会有相状,有相状就会有所着。你自教相违。所以“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因为只要存在的东西都要有相状,有相状就一定要有所着,所以阿难尊者所谓的无着是不合道理的。佛法讲无着,它是有相状、有作用的。它无住,它会生心的,生起种种的善心。阿难尊者所谓的无着是完全没有,那就是断灭见了,那不对的。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而“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这一念心在活动的时候,你说你的自体在哪里?找不到。它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它也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未来。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它的自体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它当下真的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本经的最后我们会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相就是:这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但是在空当中,你念头一动,它有它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拜佛有拜佛的功德,空有无碍,空有同时。这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讲到即假,还没有讲到因缘的作用,都是在破除我们的执着。
蕅益大师在注解上说,破执法门非常重要。他说,整个禅宗的公案,参“念佛是谁”也好,参“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好,其实它的重点都是在觅之了不可得。我们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我讲实在话,我们没有那个精神体力把所有的烦恼都一一地压住。你做不了,不可能的。所以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用硬压的方式,很多人修行到最后吐血,身体产生状况。他就是没有智慧嘛,烦恼来就压它,你怎么压得过它呢?这个烦恼在心中活动了那么久,我们心中的贪欲,我们的瞋恚,你不是今生才有的。你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生你都经常生起这个念头。它的势力很强大啊。我讲实在话,你压不过它的。你一个小孩子,打不过大人的。这怎么办呢?你做一件事情就好——不随妄转,你不要跟着它走就好。说我一定会跟着它走啊,它起来的时候,我很自然就跟着它走。那因为你没有好好地修习观照。
比如说现在有人刺激我,诶,你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你很生气。一般接触到妄想的时候,我们习惯性会跟着妄想走,习惯心随妄转,因为它是我的老朋友,结果我就去造业了。遇到妄想你先不要动。佛陀在《楞严经》里面七处破妄,都是告诉你,先不要动。然后看这个心,它的处所在哪里——你从什么地方来?这句话非常重要,说:诶,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为什么会有瞋心呢?我刚刚好端端,为什么会起瞋心呢?就是说,“未生无潜处”。我还没有起瞋心的时候,这个瞋心它保存在哪里?刚刚我没有起瞋心啊。那这个瞋心,它如果是有实体的话,它保存在哪里?好,现在瞋心在活动的时候——“正生无住处” ——在我很生气的时候,那生气的心在哪里?“生已无去处”,等到我这个气生完了,它又跑到哪里去了?妄想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是捏造出来的假相,你一回光返照,它就完了,它没有根源。问题是我们一直没办法回光返照,所以我们一再地受骗。它这个作用一次一次地强大,所以我们就跟着妄想不断地流转。
我讲实在话,我们生死流转,不是上帝的意思,绝对不是上帝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所以它后面会说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
佛陀先双向地征问:到底这个无着的心是有还是没有?先提出存在跟不存在的一个疑问。佛告阿难,说你那个能够感受、能够想法的明了分别心性,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完全表达一种无着,就是你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它是不存在于一切法上,它是无着、无住。那么这样子我问你一个问题,说这个世间上,上有虚空,下有海水,乃至于陆地,这个依报环境。这中间有很多的在天上飞行、在地上走的种种的宇宙的万物。你这一念心对这种宇宙的万物完全无所着,那么你这一念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先问到这个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假设你说你这一念心是不存在,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乌龟没有毛,兔子头上没有角。你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存在,那就没有所谓的着不着了。
我们这一念心不能说不存在,不存在那个是断灭见。很多外道(我们后面会说到),外道修到最后他这一念心不存在,有情修成无情。所以外道很多从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后变成一块石头,他的心就住在石头上面。这个都不对。佛法是远离空有二边的一种中道。完全说没有,绝对不对;完全说有,也不对。所以你说完全没有,那这是一种断灭。
你说这个心是真实的有,只是它不着一切法,那么这个就不能说它没有,是有了。那么“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佛陀说,一个东西是没有形状的,这个就是它不存在。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相状;只要有相状,就有所着。所以不可能不着。你说你这一念心有体性,而它无所着,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要存在,它就会有相状,有相状就会有所着。你自教相违。所以“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因为只要存在的东西都要有相状,有相状就一定要有所着,所以阿难尊者所谓的无着是不合道理的。佛法讲无着,它是有相状、有作用的。它无住,它会生心的,生起种种的善心。阿难尊者所谓的无着是完全没有,那就是断灭见了,那不对的。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而“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这一念心在活动的时候,你说你的自体在哪里?找不到。它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它也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未来。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它的自体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它当下真的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本经的最后我们会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相就是:这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但是在空当中,你念头一动,它有它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拜佛有拜佛的功德,空有无碍,空有同时。这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讲到即假,还没有讲到因缘的作用,都是在破除我们的执着。
蕅益大师在注解上说,破执法门非常重要。他说,整个禅宗的公案,参“念佛是谁”也好,参“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好,其实它的重点都是在觅之了不可得。我们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我讲实在话,我们没有那个精神体力把所有的烦恼都一一地压住。你做不了,不可能的。所以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用硬压的方式,很多人修行到最后吐血,身体产生状况。他就是没有智慧嘛,烦恼来就压它,你怎么压得过它呢?这个烦恼在心中活动了那么久,我们心中的贪欲,我们的瞋恚,你不是今生才有的。你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生你都经常生起这个念头。它的势力很强大啊。我讲实在话,你压不过它的。你一个小孩子,打不过大人的。这怎么办呢?你做一件事情就好——不随妄转,你不要跟着它走就好。说我一定会跟着它走啊,它起来的时候,我很自然就跟着它走。那因为你没有好好地修习观照。
比如说现在有人刺激我,诶,你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你很生气。一般接触到妄想的时候,我们习惯性会跟着妄想走,习惯心随妄转,因为它是我的老朋友,结果我就去造业了。遇到妄想你先不要动。佛陀在《楞严经》里面七处破妄,都是告诉你,先不要动。然后看这个心,它的处所在哪里——你从什么地方来?这句话非常重要,说:诶,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为什么会有瞋心呢?我刚刚好端端,为什么会起瞋心呢?就是说,“未生无潜处”。我还没有起瞋心的时候,这个瞋心它保存在哪里?刚刚我没有起瞋心啊。那这个瞋心,它如果是有实体的话,它保存在哪里?好,现在瞋心在活动的时候——“正生无住处” ——在我很生气的时候,那生气的心在哪里?“生已无去处”,等到我这个气生完了,它又跑到哪里去了?妄想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是捏造出来的假相,你一回光返照,它就完了,它没有根源。问题是我们一直没办法回光返照,所以我们一再地受骗。它这个作用一次一次地强大,所以我们就跟着妄想不断地流转。
我讲实在话,我们生死流转,不是上帝的意思,绝对不是上帝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所以它后面会说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