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先解释不颠倒的体性,再说明颠倒的相状。

    我们看这个不颠倒的性。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怎么能够去不颠倒地看人生呢?佛陀在这一段讲出来,什么叫不颠倒,什么标准叫作不颠倒。

    “佛兴慈悲”,这句话意思是说,因为前面佛陀问阿难尊者身心颠倒所在,阿难尊者可以说是瞪瞢瞻佛,不知所措,他根本就不知道启请;那么在没有启请之下,佛陀有因缘还是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主动地回答。所以叫作佛陀兴起大慈悲心,哀愍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就发动了“海潮音”。海潮音就是说佛陀的法音譬如大海的潮浪,是应时而至。海潮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退潮是有一定的时机。这个地方就比喻佛陀的说法是应时、应机而说,绝对不会失去其时。该说的时候会说,不该说的时候佛陀默然,所以佛陀的说法就像海潮音一样。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善男子,把他过去常宣说的法门宣说出来。

    这个地方古德说,佛陀先为实施权,把唯识的权法讲出来。他说,我过去曾经讲到一个观念,说是“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作为一个方便的教法,佛陀对生命的解释,是把生命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个是色法。色法就是有质碍。比如说,这个桌子在这个地方,你摆了桌子就不能摆椅子了,它有质碍,它互相会障碍。包括我们身心世界的五根六尘,都叫色法。

    第二个是心法。心法的特色就是明了分别。当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感受、想法,明了分别,这是一种精神状态。这个地方讲到八识的心王。

    诸缘。这个诸缘是引生色、心诸法的因缘。比如说色法是二缘生,要有亲因缘——就是种子;还要有增上缘,产生色法。心法是四缘生,要有亲因缘、有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产生心法。这是产生色心诸法的因缘。

    色心诸法会相互作用。产生作用的时候,会产生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善恶的功能。

    产生功能以后,就创造了不同的身心世界的差别的分位,就是“诸所缘法”,就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这就是描述身心世界的差别分位,一个专有名词。

    其实这五个法,简单来说就是“色心诸法”。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所分别的色——所分别的境,就是这两个色心诸法在相互作用。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整个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现”,是我们这一念的心所现。这个地方的“心”是谁呢?是阿赖耶识。我们解释一下。

    阿赖耶识在唯识学叫作我爱执藏。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根本,或者讲一个仓库。比如说,诶,我造了业:我刚刚去拜了一部八十八佛。我拜完以后,这个业造好了。那业跑哪里去了?谁来保存它?我死亡以后怎么这个业能够从今生跑到来生去了呢?那么一定要有一个东西把它保存下来。这个东西谁保存?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我爱执藏。这是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俱生我执,也就是唯识学上说的整个生死杂染的根本。其实《楞严经》要破的,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的作用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能够种子生起现行。它今生——所谓的“去后来先做主公”。当阿赖耶识在我们生命投胎的时候,它把种子释放出来——把你前生所造的善恶的种子在今生慢慢地释放出来,种子起现行,释放果报。第二个,你今生造了很多业,这个现行又变成种子——现行又熏种子,它把你今生所造的业再吸收起来。

    所以,阿赖耶识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本,第一个,它释放业力;第二个,把你今生所造的新的业再保存回去。所以构成一个业力的相续,又构成一个生命的相续。为什么会有来生?因为有阿赖耶识。身为一个我爱执藏的阿赖耶识,就是把这个色心诸法不断地释放出来;你造作以后,心法攀缘色法,又造了很多业,又把它收回来,让来生继续用。为什么我们会有来生?因为我们不断地就是这样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相互地辗转相续。

    这就是我们在唯识学所学的一个教理。但到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佛陀开显真实相: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世界就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在阿赖耶识的背后还有一个主人翁。《楞严经》所要做的就是要破阿赖耶识,恢复到本来面目。

    我们前面经常讲逆流照性。“逆生死流”也就是破坏生死流,去观照我们的真如本性。什么叫“顺生死流”呢?我们前面说过阿赖耶识它把种子显现出很多的因缘,如果你顺着这个因缘去走,那就完了!你应该跟谁怎么样、应该跟他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你就顺着过去的业力去走,那你就是顺生死流了,这样的话大概你的人生就是都被过去决定了,你就活在过去了。

    那么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应该怎么样呢?回光返照。经常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